2016年4月11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的“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研究专家研讨会暨课题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来自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专家就当下PPP的发展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会议发布了《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研究》报告。近年来从行业试水到学界研究,PPP一路走红,成为时下热词。
PPP的燎原之势
“截至(2016年)2月底,经过财政部门识别后录入PPP综合信息平台、拟以PPP模式招商的项目投资额有8.3万亿,加上发改委推出的4万亿推广名单,共计12万多亿,这充分说明PPP改革在各地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在研讨会主题演讲中表示。
为了支持PPP改革,相关部门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2014年5月财政部成立了PPP工作领导小组。一年之后即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推出80个PPP示范项目,范围涉及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油气、煤化工等领域。此后,财政部、发改委等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PPP指导性政策文件。财政部、税务总局还发布了鼓励PPP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层面也积极出台了可操作性强的PPP政策文件,部分省份成立了隶属于省级财政的PPP中心。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我国目前推行PPP模式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建立。
目前,PPP项目已经涵盖了市政工程、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环境保护、能源、医疗、住房等领域。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经审核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项目7721个,总投资87802.47亿元,比1月末分别增加724个、6480.47亿元。
可以说“中国用两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的PPP发展道路”。正如焦小平所言,PPP在当下中国已成燎原之势。
婚礼还是婚姻 ?
从数据上看,PPP的发展如火如荼,这种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什么让它如此有魅力?
这就要从PPP本身说起。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简称,通常被称为公私合作(合营)伙伴关系。国际上,PPP指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长期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分为服务外包、特许经营、私有化三类。由于我国存在着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不同性质的社会资本,因此,PPP在国内指的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对象不仅限于私营企业。PPP作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建设、管网改造、生态环境治理、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目前,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PPP市场成熟度和复杂程度较高。
其实,PPP在中国也并非新鲜事物,例如1984年的广州沙角B电厂建设,后来的北京地铁4号线建设运营,都采取了PPP运作模式。 中央财经大学肖鹏教授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2012年,中国的PPP实施经历了探索试点到逐步推广阶段,但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4万亿大规模经济刺激中,出现了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PPP模式处于深度调整期,2013年以后进入重塑运作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压力增大,而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治理、民生建设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国有资本在这方面投资效率低下,所以需要充分释放社会资本,于是PPP受到格外关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表示,“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运用PPP模式,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和市场化提速、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显现的形势下,推进PPP模式意义重大、一举多得。”
为了走出新常态,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促进制度技术创新,“PPP改革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需求拉动为辅的体制机制变革”焦小平认为。
时下的PPP热潮顺应了经济新常态,它绝不是仅仅为解决融资困难设计的过渡之策,而是公共产品(服务)供给管理的一种市场化社会化变革。所以,持续推进PPP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它不是一场“婚礼”而是一段“婚姻”。
推进中的困境
当然,中国推动PPP的速度之快、项目之多、领域之广、体量之大让人惊叹。但是,在这样密集的实施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谈到推进的问题时,方晋表示:“过去一年多来,中央政府大力推广PPP模式,政策密集出台,项目数量和投资额显着上升,但也存在民企参与积极性不高,项目难落地,地方层面实施项目的能力、人才、知识、经验欠缺等问题。”
此外,根据2016年4月底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季报显示,全国PPP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分布不均。投资额排前六的山东、贵州、云南、河南、四川、江苏的投资总额约4.66万亿,占入库项目总投资51.9%,占了半壁江山,而经济发达的上海、天津却排最末。并且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交通环保等领域,而医疗、教育领域所占比例较少。
不仅如此,PPP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在法律规范、政府诚信、投资回报以及监督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永伟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研究》总报告中明确表示,在分领域推进PPP过程中存在着PPP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PPP项目轻重融资—轻管理、地方政府失信、假PPP现象等诸多共性问题。此外,在不同领域还存在着一些特殊性问题:由于PPP项目执行周期长、缺乏动态价格调整机制和不完全竞争,导致部分社会资本的回报率未能处在合理的区间,出现亏损或过高情况。在准经营性领域和非经营性领域,政府违约情况较多、PPP补偿机制不完善、项目缺乏公众监督。
诊断“药方”
“经过两年实践探索,在国务院各个部门的协同努力下,PPP改革已成为各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一个重要抓手。”
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个工具,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专家们给出了如下建议:构建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出台国家级层面的法律文件来规范PPP项目标准、合同运作,消除有冲突的机制障碍;增强契约精神,政府和社会资方应该相互监督,履行合同条款;建立独立的PPP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处理好“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关系;按照物有所值的原则,注重PPP因地制宜的发展,在推进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注重本地发展的实际;确定合理的长期的利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实现PPP项目效率、效能的最大化;建立并完善PPP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加强评估审计工作;最后,针对PPP项目运作的专业性、复杂性,大力培养致力于PPP事业的专业人才,推动PPP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