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食物的分享之旅

时间:2016-07-05 11:06来源: 未知作者:张秋霞

字号:TT
    每个月,身在上海的10 岁的小范和7 岁的妹妹就会收到一份包括面包等食物在内的爱心食物包。这样的食物包在上海的四个社区及农民工子弟学校已持续发放一年多,共有200 个贫困家庭受益。这是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上海绿洲”)开展的食物银行公益项目。
    什么是食物银行?简单说,就是将“剩余食物”捐赠给贫困人群的公益项目。它起源于西方国家,有着较高的普及度,在加拿大,已开设了超过500 家食物银行。据统计,目前加拿大每个月有超过85 万人从食物银行获得帮助。2013 年开始,上海绿洲将这个项目引进中国,2015 年5 月,他们在上海开设了浦东运营中心和浦西门店,有场所、小型仓库和服务志愿者,食物银行算是在中国扎了根。如今,食物银行一共回收了近100 吨食物,近1 万户贫困家庭受益,余量食物的分发人次已达5 万多人次。

食物浪费严重
    在一堂名叫“全球食物浪费的丑闻”的网络公开课中,英国小伙儿崔斯特瑞姆阐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如果以九块饼干代表食物,能够被人类有效使用的只有其中的四块。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曾公开表示,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存在大量浪费,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达350 亿公斤。消费环节更是触目惊心,据有关专家估算,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高达2000 亿元,相当于2 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上海绿洲在2013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上海,每天有1200 吨有机垃圾被销毁,其中大部分是食物,甚至有相当部分仅仅因为无法销售或曾经被退货就不得不大量销毁。上海地区的家庭、餐馆、便利店或面包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食物浪费。其中,便利店和面包房等机构临近保质期内的食品浪费尤其严重,超过30% 的机构表示一般将这部分食物按照垃圾处理。
    当食物被丢弃成为厨余垃圾,其腐烂以及处理过程造成大量碳排放的同时也造成了垃圾围城,对城市的水、土壤等环境的污染问题,给气候、水土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企业、政府以及社区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处理食物垃圾。
    怎样把那些被浪费的食物利用起来?从2014 年初,上海绿洲就开始了食物分享之旅,并且设定了目标:食物零浪费,人人有其食。

食物从哪里来?送给谁?
    既然要避免食物浪费,首先要考虑食物从哪里来、送给谁的问题。上海有很多贫困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710 元,他们也许不至于挨饿,却面临营养不良和低教育投入等问题。上海绿洲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把社会上的剩余食物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所谓的剩余食物是不能再次进入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但经严格分拣后仍可安全食用的食物。在食物银行,所有食物都是无偿捐献,免费送给受助者的。早在2013 年试运营时,上海绿洲就通过自荐或上门访谈等方式寻找了多家捐赠方。为了保证安全和质量,食物银行一般只接受企业捐赠。最早的捐赠方主要是食品企业,经过工作人员上门讲解,食品企业非常愿意无偿捐出接近保质期的食品,因为食品如果到期未能销售,不但需要付出大量的仓储、处理费,
还会造成浪费,把它们送给有需要的人,不但奉献了爱心还避免了浪费。后来,一些规范化运营的农场也加入进来,成为免费“供货商”。那些因为季节原因滞销的蔬菜、水果,非常受被捐赠人的欢迎。
    现在,由上述机构捐赠的食物主要有生鲜、蛋糕、牛奶、大米、蔬菜、水果等。从2014 年开始,上海绿洲先后在浦东塘桥和浦西普陀社区正式开始建立分发点,工作人员和228 名志愿者运营着“余量食物募集中心”及“分发中心”。被捐赠的食物会经过试吃、抽查、打包分装,然后由志愿者送到指定社区。
    一份食物背后的爱心传递前文提到的小范兄妹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父亲嗜赌,母亲离家出走。一家四口住在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里,两块木板拼成了两张床。十岁的哥哥一人睡在窄木板上,七岁的妹妹和爷爷奶奶一起睡宽木板。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来源于垃圾场。耳背的爷爷每天踩着三轮车在三林、康桥一带捡垃圾,一个月一千出头的收入支撑着这个家庭。奶奶不识字加之因为眼疾视力模糊,长期在家。
    上海绿洲在为这一家人定期发放食物包的同时,组织志愿者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陪伴他们一起学习、玩耍。几个月下来,小范兄妹变得爱学习,慢慢融入到班级中。小小的食物包虽然只能满足基本的温饱,却让这个家庭收获了关爱。
在上海塘桥街道的金浦、浦建、微山,在长寿街道的澳门、武宁,每年总共将近有2000 多位高龄、残障重疾、低收入者可以享受到免费“食物援助”。这些食物不但解决了食物浪费问题,也能缓解低收入家庭的经济危机,还可以让社区人际关系更和谐,让社区人们生活更加美好。
 
期待建立食物银行网络
    食物银行已经在上海实践运营两年多,2015 年8 月,上海绿洲经过摸索,梳理出一套中国本土化的首套食物银行运作标准体系。另外,通过整合食物资源,他们还资助和培育了中国首家目前也是唯一的一家社区型食物银行(塘桥社区食物银行)。
    今年,上海绿洲计划以塘桥社区食物银行为模板,以余量食物为媒介,探索社群共融、组织公益活动、设立公益岗位、发动全民参与,打造一个以志愿服务为主的自治食物银行公益平台,让退休老人、全职妈妈、企业员工以志愿者身份再次“就业”,使得社区“余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扩大公众参与和引导行为改变。通过整合食物资源,培育食物募集中心和食物分发中心,建立完善服务机制改变力量极其有限的“单干”模式,资助和培育新的社区食物银行,并以此为模板,在其它街道社区进行复制,扩大社区合作和能力培育,从而建立食物银行网络。
    (作者系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项目负责人)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