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也叫可持续供 应链,通常定义为在供应链中对 原材料、信息、资金流以及供应 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管理,充 分考虑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环 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目标,并符 合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因此,绿色供应链是一个追求经 济和环境相平衡的供应链管理方 式,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消 费和采购力量,产生市场机制传 导效应,通过对产品从设计、原 材料采购、生产、流通直到废物 回收环节的整个过程提出绿色要 求,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提高能 效和环境绩效。
“十二五”期间,绿色供应链 环境管理从理论研究、地方实践 到国际推广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 展。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建设是 支撑中国绿色制造的重要途径和 措施。建设绿色供应链体系,需 要构建科学的方法评价供应链及 供应商的绿色化程度。
东莞指数用来评价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建设的绿色化程度。 CNSphoto 供图
中国制造需要绿色供应链
《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发展 和绿色工程分别作为五大方针和 五大工程之一,并明确提出积极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制造业 绿色升级。通过全面推进绿色供 应链管理,可以促进传统制造业 绿色改造,推进绿色生产,构建 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 制造体系。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 有效推动中国绿色制造2025的实 施进程。
当前,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 不断加剧以及环境治理力度的加 强,促使制造业开始面临内化环 境压力,通过优化整合供应链整 体力量以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 效的双重优化,从而提升企业竞 争力。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在充 分考虑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同时, 还综合考虑了资源配置效率以及 环境相容性等问题。引入绿色供 应链管理模式将提升各接点企业 的美誉度及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绿色供应链在节约能源和 原料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 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 了环境的治理费用,使企业的利 润空间得以扩大。
亟需制定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数
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国内 的推广实施中仍存在一些挑战, 如国家层面目前没有出台绿色供 应链管理办法,且在绿色供应链 管理指标评价体系方面有待完善, 这就使得企业明确自身的绿色化 程度,大型采购商对供应商没有 一个环境绩效的测评标准,而对 于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 来说,缺乏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 来评估其在环境、节能和低碳等 方面的绩效提升。
广东省环保厅《2016年广东 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中明确提 出要探索开展绿色供应链环境管 理试点工作,东莞市率先开展重 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 并申请成为环保部首批国内绿色 供应链试点地方。作为技术支持 单位,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 心、美国环保协会、中环联合认 证中心联合东莞市环境保护局, 经过多方专家研讨、企业调研,共同制定东莞市绿色供应链评价 指数(简称东莞指数),用来评价 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建设的绿色化 程度。
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评价方法
东莞指数是综合评估东莞市 相关绿色供应链试点行业全产业 链绿色化程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体系,用于评价相关企业在能源 绩效、环境绩效以及低碳发展三 个方面的水平,旨在推动以制造 业为主的东莞市及珠三角地区实 施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
目前,针对企业层面、产品 层面的环境、节能、低碳等绩效, 我国已经有一些评价标准或规范, 如中国能效之星,是由国家节能 中心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展针对企 业能源使用效率的评价。中国环境 标志产品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手 段,对产品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
而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根据 绿色供应链对全产业链和供应商 的要求,从环保、节能以及低碳 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 建立了针对制造业的绿色评价标 准。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重点关 注东莞市各行业工业企业在环境 友好程度、能源使用效率及清洁 能源使用比例。通过东莞指数, 引导产业链上的企业遵守环境法 规,提升环境绩效,提高能源使 用效率,实现低碳发展,达到有 效提高东莞市行业可持续发展能 力,促进东莞市整体环境质量改 善的目的。经东莞试点成熟后, 可推广至珠三角及其他地区。
东莞指数表征企业在环保、 节能以及低碳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其评估结果可以被政府部门、企 业监管机构、融资机构利益相关 方等使用。
东莞指数制定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 立能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可 持续发展水平和指标间的相互联 系和关系,每项指标的含义明确 清晰,可测量,可验证,计算技 术方法有公认的规范。
综合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全面 反映企业在环保、节能和低碳三方 面的发展水平和需要提高的领域。
重要性原则:目前衡量企业 环保、节能以及低碳的指标比较 多,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对企业提 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并发布了多 项强制和推荐性标准,本指数的 建立需要认真分析现有的指标体 系,抓住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主要方面,对于关系不是十分密 切的指标给予简化或省略,同时 对采用的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 以突出或弱化某项指标的重要性。
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在建 立过程中,应避免在分指标的制 定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应根据评价主体的要求来选择不 同的评价层次和深度。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原则:可 持续发展是一个过程,对它的衡 量必须在评估初期的基础上反映 它的发展趋势,因而在选取指标 时必须既要反映当前状况的静态 指标,又有表示趋势的动态指标。
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充 分考虑各分指标的量化问题,指 标的选取要做到资料可取、计算 可行、结论可信。
行业性原则:依据以上原则 可以建立东莞指数框架,但不同 行业的企业由于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很 大,因此推荐企业在利用本指数 时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对其进行 修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东莞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供应链指数不同于一般 的企业绿色化程度指数,它在评 价企业自身行为的同时,还将上 游供应商的绿色化程度纳入评价 体系中,并且沿供应链向上游逐 级扩展。一个企业的绿色供应链 指标反映了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 发展水平。
东莞指数包括能源绩效、环 境绩效和低碳发展三类评价指标。 每一类指标分别包括约束和提高 两类分指标。约束类指标是企业 在环境管理和能源管理方面守法 合规情况。提高类指标是企业通 过自愿参加国家和地方节能环保 项目,或企业主动实施节能改造 和污染物减排等行动来改善环境 行为和能效的情况。选取上述三 类评价指标,考虑各项指标重要 性,进行综合评价,结合上游供 应商评价结果,得出企业绿色供 应链综合评价指数。
东莞指数评价方法
参与东莞指数评估采取企业 自愿,政府、买家推荐和第三方 评估的形式。企业按自愿原则填 写东莞指数的申请材料,报第三 方评估承担单位备案;第三方与 企业签署信息东莞指数评估和保 密协议。随后第三方会组织企业 培训,确保企业按要求准确收集、 整理、填写和汇报信息,保证后 续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第三方评 估机构根据东莞市环保局、经信 局等环保节能主管部门掌握的信 息,核实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和 可靠性,并通过现场评审企业信 息,进一步确定企业申报信息的 真实和可靠性。企业申报信息审 核通过后,第三方评估机构将组 织专家通过现场评估和专家评审 等方式对企业进行东莞指数评估, 并在结果确定后5个工作日内,通 过政府网站、报纸等媒体或新闻 发布会公开发布评价结果。
东莞指数价值何在
政府部门通过本指数可以深 入了解本地区各行业的绿色化程 度,发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秀 案例,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绿 色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指数评 价,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编制产 业规划,调整工业布局,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提供量化的工作依据。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指数 评价过程中,可以有效识别企业 在环保、节能以及低碳三方面存 在的问题。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 业的比较,明确企业行业定位, 找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监管机构可利用指数了解和 掌握企业绿色化水平,发现其环 境合规、遵法贯标、淘汰落后产 能和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 强对环境合规、环境风险管理的针对性指导和推进,发挥监管导 向作用。绿色指数可作为政府补 贴和税收减免的重要依据。
大型采购商可运用该指数作 为对供应商的评估依据,鼓励在 采购活动中,优先考虑指数评分 高的企业。采购商可以利用本指 数推动问题供应商做出整改,并 由直接供应商向更上游的供应商 逐级传递,促进企业绿色采购。
金融机构可将该指数作为企 业融资信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企业绿色供应链指数评 价,推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 绿色金融政策的应用。
有助于建立东莞市绿色发展 的统一信息发布平台。环保部陈 吉宁部长关于绿色供应链工作的 最新批示中,强调绿色供应链推 动工作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相结 合。在《2016年广东省环境保护 作要点》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 建立基础环境数据库和信息管理 系统。通过东莞指数的开发、试 点、推广应用,整合目前企业的 绿色发展信息多部门收集,多部 门发布的现状,建立城市层面统 一的企业绿色发展信息平台,为 东莞乃至广东省当好环境保护的 排头兵奠定信息化的基础。
为国家和地方出台激励机制 提供技术支撑。绿色供应链管理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得到 了实践,被证明是通过市场化撬 动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国家相 关部门已认识到绿色供应链在为 了推动我国绿色化进程中的重要 性。作为企业绿色化评价指标体 系的东莞指数,可以为激励政策 的设计以及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企业的前评估和后评价,提供可 测量、可验证的技术支撑。
东莞指数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为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 中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的构建, 切实支撑供给侧改革,建议进一 步紧密结合“十三五”环境保护 重点工作,加紧出台在全国推进 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指导意见, 大力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及时 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府引导、 行业指导、企业践行、市场评判、 公众参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以制造业为行业试点,为中国绿 色制造2025提供支撑;推动APEC 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建设,积极 构建国际绿色贸易体系,促进国 内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探索环 境管理新途径。
(周国梅系中国-东盟环境保护 合作中心副主任;于荣淼系美国环保 协会研究人员;袁钰、石峰系中国- 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研究人员;美 国环保协会张建宇、中国-东盟环境 保护合作中心范纹嘉、广东东莞市环 保局副局长陶谨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