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9年读大学的时候,一 个没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自己办 了个家庭作坊,产品很简单:色 带。工艺也不复杂,将割成一条 一条的尼龙带染上墨,然后装盒。 他带我去他的作坊看过,在他家 的后院里摆放了一台切割机,他 的表弟是唯一的雇工,一人干了 所有的活。我这个同学负责销售, 最大的客户是北京的四通公司, 他的色带几乎就是为四通打字机 量身定制的。就在我这个同学创 业的同时,我们县医院的一个放 射科大夫辞去了公职,回自己的 温州老家开起了一爿制鞋厂,采 取的是前店后厂模式,老婆管进 材料,小舅子抓生产,他负责销 售,在温州皮鞋还没有臭大街的 年份里狠赚了一票。就是这样大 量的作坊存在,催生了同样规模 的小化工和小制革,同时也扭曲 了人们的发展观:一个乡里如果 还是山清水秀无污染,只能说明 这地方的乡长太无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头两年 里,我几乎跑遍了整个浙江省, 中小制造业的普遍生根开花,给 了我很大的震撼。很多小镇,原 本制造业并不发达,但就是在一 没技术二没材料的情况下,硬是 建起了一座座的工厂。那时候全 国的生产格局大致相同,星罗棋 布的厂子里有很多属于“五小工 业”,高能耗,高污染,因其技术 门槛低而受各地乡镇追捧。那些 年地方上开始了创品牌的艰难历 程,有些曾经红极一时,如芜湖 的傻子瓜子,后来因创业者自身 原因而销声匿迹;有些则在不断 的坚守与开拓中终成气候,如杭 州的娃哈哈。无论是昨日黄花还 是明日之星,几乎都集中在食品 行业,世界级的品牌却告阙如, 本土似乎没有产生联合利华和玛 氏这种巨无霸的温床。政府倒也 有心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北大方 正和清华紫光表面上崛起迅速, 最终却发现离真正的崛起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浙江号称“丝绸之 府”,蚕桑业本来属于传统产业, 早先主要产品是生丝,污染倒也 不是十分严重。后来真丝服装大 量出口,缫丝厂之外建起了许多 印染厂,环境成本便越来越高。 绍兴原本盛产黄酒,后来一味偏 重于丝绸印染,水源污染严重, 黄酒销量一度下跌得厉害。毗邻 的苏南也是同样的模式,身着真 丝衬衫或者夹克的供销员满世界 飞,污水也是满世界跑,最终迎 来经济格局的调整,丝绸行业盛 极而衰,企业倒闭员工下岗,恢 制造的殇以及憧憬 费米 复之前的山清水秀却是路远迢迢。
考察三十多年来的生产历史, 为数不少的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 是道绕不过去的坎,大多数此类 企业的特征是劳动密集型和高能 耗、高污染。比如为冰箱生产压 缩泵,以及同样原理的空调,表 面上看似有些技术含量,但与其 产生的有害物质相比,那点技术 就微不足道了。
捋过之前的生产历程,才发 现要走出一条于国计民生有利的路 子是何其艰难。而绿色制造概念的 提出,从源头上厘清了制造发展的 途径。绿色制造技术又称环境意识 制造、面向环境的制造等,是以传 统制造技术为基础,并结合环境科 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控制技 术等新技术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一 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 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 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 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 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协调一致。
有理由相信,制造业的新生 为期不远。但也要有足够的心理 准备,这条路远不是那么平坦。 然而绿色制造这个词,大可以使 人去憧憬了。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