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古已有之,长途奔波的 官兵可以在这里交换信息和货物, 休整之后再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 解焱在北京闹市区的商场里建立 了第一个保护地友好体系驿站, 深山老林里的荒野故事和现代都 市里的品质生活在这里碰撞、交 融,等到这两端的资源真正流通 起来的时候,解焱心中最艰难的 那个“闭环”便实现了。
在走过大半个中国的自然保 护区之后,解焱言语间依稀保留 着大凉山的乡音。我在设立于商 场底层的驿站里,第一次见到了 传说中的“解焱老师”。在近年的 采访中,我间或从NGO工作者或 媒体同行的口中听到解焱的名字, 但从未见过其本人。科学家、物 种保护人士、NGO组织者,不同于 公开资料给我留下的印象,此时 的解焱更像是一个邻家大姐在和 人们聊着家常。
驿站的场地设计类似于一个 开放的咖啡馆,黑色的钢架子分 隔出3个功能区:最外部展示保护 地友好产品和生态体验项目;中间的6组沙发椅,平日里迎接的多 是带着孩子来休息纳凉的附近居 民,还有个角落是一位画者的工 作室,他选择搬来这里作画、教 课;最里面的空间预留出来做会 议场所,85把木制椅子安静地等 待着NGO伙伴和学者们的随时到 来。今年年初刚刚试水的城市驿 站,目前的营收还稍显吃力,解 焱搬来了自己有经济学背景的丈 夫协助运营。
这一天的驿站被一个29岁的 男生借来举办“自然博物馆”的 活动,他召唤了24位野生动物保 护领域人士来分享自然,覆盖了 活跃在中国物种保护领域前线的 中外NGO与社会企业,也吸引了 各行各业里喜欢动物的大人小孩。 鹤发童颜的学者在沙发上休息, 年轻人们急切地交换名片,小孩 子们欢快地骑着脚踏车穿厅而过, 更有未满周岁的婴儿在父母的怀 抱里好奇地张望,这一天,解焱 的驿站里热闹得像是春节时老家 的炕头。
短刘海,一条随手抓出的低 马尾,绿上衣,蓝长裙,白凉鞋。 解焱左手拿话筒,右手配合着话 题举落,轻松的发言里,透着严 肃。这个周末,解焱也被邀请在 自家的场地上,讲讲自己的故事。
“我出生在大凉山,从小就 对自然多了一份热爱。”不过谈起 职业生涯,解焱首先感谢汪松先 生的爱心和耐心,“从为他工作开 始,我才算真正走进了物种保护 的大门。”
汪松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 所研究员,也曾是国际生物科学 联盟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从把 WWF引入中国,到国合会的成 立,他几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物种保护领域里所有的大事。 这天早些时候,他刚刚在活动上 回顾了建国初期我国NGO发展与 物种保护的渊源,此时,正坐在 驿站休息区的沙发上,迎接着年 轻人们一个接一个的问候和请教。
1994年,27岁的解焱在研究 生毕业后开始进入中国科学院动 物研究所汪松项目组工作,同时 攻读自己的博士学位。她的野保之路正式启程。同时期,仅大解 焱两岁的吕植即将结束自己的博 士后研究工作成为北大生物学与 生态学系的副教授。如果说吕植 是年轻有为,解焱则是大气晚成。 “不算早。”解焱承认。
“聪明”、“泼辣”、“天不怕地 不怕”,”年过八旬的汪松一口气 用了3个形容词来描述解焱。
“《红色名录》几乎是她一个 人弄出来的。中午随便吃两口饭 就开始干活,和她一起工作的女 同事,下午两点,才登着高跟鞋, 撑着遮阳伞来到办公室,根本赶 不上她的进度。”十多年过去了, 汪松记忆犹新。汪松所说的正是 他和解焱合着的《中国物种红色 名录》(2004),一套四卷的大部 头,中国一万多个物种的濒危状 况第一次有了系统性评估,工作 量之浩瀚不言而喻。
当时,汪松还兼任国务院环 境保护委员会科学顾问、国合会 委员和秘书处顾问、IUCN(世界自 然保护联盟)理事等职务,编撰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同 期,解焱作为协调员需要帮汪松处 理很多事务性工作。“礼拜天复习 一下数学题目,就把生态学博士读 下来了”,汪松的语气里是掩不住 的赞叹,说完不忘补充一句,“生 态学博士的数学可是很深奥的!”
解焱听到这样的评价,咯咯 得笑出了声。
“我可能是汪先生最得力的助 手。”她毫不掩饰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回忆年轻时候,解焱说,一 工作就停不下来。丈夫戏称她是 工作狂,解焱笑着解释,“我的工 作就是我的兴趣爱好,我工作的 时候就是在玩!”
不过,对于解焱的NGO实 践,汪松并不十分认可。NGO的工 作牵扯了她太多的科研精力。
“有了驿站以后,解老师比 以前更忙了。”一位跟随了她6年 的助理说,自己有时候都会不解, 解老师这么多年每天早来晚走地 趴在办公桌上忙活,图什么?可 能是有点名了,可又能怎样?没 看到这对她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人类需要空气,需要干净的 水,需要好的生活,当这些东西 都不存在的时候,人类的生活也 将没有意义。”这是当天解焱为别 人解答疑惑时的一句话,也许正 是她的初衷。
推动成立驿站也是同样的原 因。她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把中 国最美最自然的地方与远离自然 的城市人群对接起来,让更多的 人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在 保护自己。最终,城市人能以自 己主动的行为去支持保护地发展。
驿站位于商业区,情怀和理 念不足以支付高额的房租,保护 地友好产品在城市里不见得总会 畅销,每一场会议的举办都需要 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驿站里的 一举一动,都牵扯着一个“钱” 字。这恰恰是大多数公益机构最 缺乏的。
同时,公益人经商,解焱免 不了要承受质疑。她的头向后一 仰,望着天花板,长长的嘘出一 口气:从城市的日常消费,到保 护地的持续维护,这本该是一个 闭环。我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 一点。只要意识到,就会有改变。 这个最难,也最吸引人。
解焱曾不只一次地表示,“这 个事情确实很难,但总要有人来 开始的。”
不过,让她高兴的是,现在 的驿站,让她的“圈子里聚集了 一大批的热血青年”。高煜芳、田 洋洋、刘慧丽……类似工作在环 保公益机构的年轻人的名字,她 可以报出一大串,她很欣赏这群 “主动性很强”的孩子们。
当天的活动,恰巧邀请了刘慧 丽。当解焱听到我的采访计划时, 不由得点点头,“她还是挺冲的。”
可等我见到这个“很冲”的 女孩儿时,却吃了一惊。白嫩的 皮肤,纤细的胳膊,小巧的眼睛 和嘴巴,就连声音都特别细弱。 马尾辫,T恤衫,平底鞋,虽然 已满30岁,但刘慧丽俨然一副学 生模样,这个“冲”又是从何而 来?
这个评价应该来自于“让侯 鸟飞”的机构性格,刘慧丽自己 理解,作为公众响应中心,“响应 的基准来自于对法律的实践,不 会照顾任何人、任何机构的面 子”,不论这个对象是官员、名人 还是法律本身。不同于解焱科学 而温和的保护方式,“让侯鸟飞” 擅长借助媒体效应来倒逼问题的 解决。例如,2011年,一个名为 《年年有鱼》金鱼魔术的走红,让 人们竞相模仿。让侯鸟飞联合多 家机构致信央视,直指“虐鱼”, 迫使魔术师公开道歉。
刘慧丽说,自己是媒体出身, 刚入动保圈时,经常会遇到专业 人士的嘲讽,但每一次去请教解 焱,总会得到不遗余力的帮助, 从来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嫌弃”。 “让候鸟飞”略显激进的方式,让 多数专家避之不及,而解焱却逢 请必到,有时还会帮助协调会议 场所。“做这些事情需要非常多的 勇气”,解焱认为,虽然刘慧丽们 的做法确非人人看得惯,但社会 需要多样化的保护形式,应当鼓 励,场合恰当时,她还会“借机 给予这些年轻人一些言语上的支 持。”
这天下午,刘慧丽仅有一段 10分钟的发言机会。她却带着自 己的母亲和刚过半岁的宝宝在现 场待了一天,不时要在角落里找 个座位,用宽大的哺乳巾围成小 帐篷,安抚宝宝。“今天的会议邀 请的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很 多还有海外留学背景。二十年、 三十年后,他们多数将成为领域 内的中流砥柱,我需要尽早与他 们对话,让他们了解我们机构在 做的事。”
有了宝宝后,刘慧丽把集中 工作时间安排在了晚上8点到12 点,她并不遗憾自己错过了安心 修养的产假,因为“如果喜欢这 件事情,你是停不下来的。”这句 话,解焱也说过。
在解焱分享的最后,一个半 躺在草丛里的长发男生“赫然” 出现在了PPT最后一页。听众们心 照不宣的哄笑一堂。照片上的翩 翩男子是青年画家李理,“他是个艺术家,他都能够来保护野生动 物,那普通人也一样可以。”解焱 喜欢用李理的故事来鞭策大家。
不过,李理缺席了当天驿站 的活动,多雨的季节,山上的野 保站随时都可能需要维护。
“我老师”,每一次提到解焱, 李理总会习惯性的加上这样的前 缀。“我认为她是真正的君子”, 聊天中,李理不止一次的用兰花 来比喻自己的老师解焱,用“感 激”来表达自己与老师的缘份。
李理盘腿坐在画室椅子上, 右手夹着烟,左手抱着脚腕,微 微眯起眼睛回忆往事,就像坐在 营地里的篝火旁。
2007年,25岁的李理遇到了 40岁的解焱。“贵人相助”,李理 这样评价。
那一年,李理刚成立两年的 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面临解体, 工作人员由初创时的12人走得只 剩下3个,李理靠卖画解决了保护 站的日常开支,虽然有了添置先 进设备的条件,可巡护方式却依 旧停留在原始阶段,机构的发展 规划对李理来说更是一头雾水。
那一年,作为WCS(国际野 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项目主任 的解焱发起了“白暨豚最后的呼 唤”保护项目。启动仪式当天, 李理带着自己的作品跑到了活动 现场。当时,中国草根的野生动 物保护组织虽已现雏形,但多数 停留在俱乐部形式,兴之所致聚 在一起,兴致一过便归于平静。 李理扎根大山的保护站,让解焱 眼前一亮,由此,她将李理纳入 到WCS的日常工作中。前些年, 李理也曾屡屡想要到其他专业保 护机构里学习,但因为缺乏野保 专业的学科背景,他的热情并未 得到回应,“人家认为我就是一画 画的。”而现在,“WCS项目官员” 的名片,对李理来说多了一分认 可,自此,他的保护站从乱打乱 撞的野路子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解焱鼓励李理申请大机构的 培训项目,李理却对着项目书抓 耳挠腮下不了手,解焱便逐条向 他提问,亲自动手帮他填写申报 材料;解焱建议李理给保护站配 置GPS,李理不懂操作,解焱当 即带着他去中科院动物所的停车 厂里现场模拟巡护老虎,教他记 录数据;在解焱这儿,李理学会 了如何统计林鸟密度,如何巡护 山林,如何管理自己保护站里的 12个核心人员,64个实习人员和 700个志愿者;直到现在,李理还 保持着一两个月一次的频率,当 面向自己的老师汇报工作,他需要 以这样的方式来给自己“充电”。
“当用了科学的方法来做野 生动物保护的时候,我觉得太有 意思了!”李理说,即便是在微 信上,他们也很少闲聊,多是在 谈工作的事情,一旦自己有疑惑, 便去向老师求教。解焱会帮李理 设计好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先 做什么,后做什么,把建议分条 列出回复之后,李理便不折不扣 照着去做。“我老师是非常明智 的!”李理直言对解焱的崇拜, “她有一种个人魅力,吸引你去从 事野保,即便你是一个商人,也 能被她感化。”
2014年,北京十渡一个籍 籍无名的山头成了“中国黑鹳之 乡”,被人驱赶的野鸟变成了观 鸟爱好者热捧的明星物种,李理 把自己14年努力的成果无偿转交 给了当地政府,因为解焱说,这 正是NGO的作用所在。解焱还 说,保护行动不能单打独斗,需 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北京周边还 有珍稀野生动物,从而共同行动, 李理便参报各种奖项,广泛扩大 机构的知名度。当“黑豹”作为 NGO的使命基本完成时,解焱说 此时该让更多的市民走入保护区 体验原生态,李理就在周末当起 了“唤醒工程”的自然老师。解 焱说,李理不必像其他组织一样 拼设备埋头拍鸟,李理受启发找 到了“用水墨回报自然”的思路, 2015年底,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和 故事去了南非,以国家NGO代表 的身份展示中国的野生动物栖息 地,国际媒体的纷纷关注让李理 很是得意。未来,他想带着自己 的水墨画去国外办展。从自然中 得到灵感去作画,又以画作的形 式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自然,李理 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循环。
眼下,李理正在和WWF合作 共建自然教育营地,不过忙完这 两天,他得先去一趟解焱的驿站, 再给自己“充充电”。
驿站里人来人往,或走或停。 老人在这里休息,青年在这里领 悟,自然的妙趣在他们之间口耳 相传、心领神会。人们在这里歇歇 脚,也修修心,整装之后,重回荒 野。从深山到闹市,人们总有办法 以自己的方式去敬畏自然,一草一 木,一人一物,无不用心沟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