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机构创绿中心是一家关注中国饮用水安全议题的环保组织。面对真问题,寻找新方法,创绿中心一杯干净水团队致力于提供创新的工具、方法和渠道, 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项目发展5 年来,项目思路实现了从传统慈善到公民科学的转变,不断进行着产品化的项目实验,相继推出地表水检测包、饮用水自测盒以及城市科普版DIY 净水器等公益产品。
传统慈善思路的难题
创绿中心一杯干净水项目于2012 年发起,最初是个设计完整的慈善项目,针对中国的“癌症村” 和饮水困难农村,提供有针对性的系统饮水解决方案。秉持环境正义、饮水救助的工作思路,在过去的5 年里,共募集善款超过 600 万元,项目足迹遍布全国 19 个省,调研村庄和学校 244 个。项目直接帮助解决约 66 个中国村庄及农村学校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项目受益人数约3.5 万人。同时,组织了5 次灾害饮水安全应急快速反应行动,在雅安地震、鲁甸地震、海南和福建台风灾害和中缅边境果敢的人道主义援助中,开展了专业的饮水救助工作,确保近12 万人的饮水安全。
2014 年,一杯干净水从传统的慈善项目,开始尝试发展为公益的平台项目,组建“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合作网络”,同全国9 家环保社会组织共同推广一杯干净水的项目思路和技术方案。然而,随着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公益资源的链接和投入,对于一个年轻的、不足10 人的项目团队而言,资金和发展的压力与日俱增。
项目开始反思,面对宏大的饮用水安全的问题, 究竟需要多少个类似一杯干净水的工作团队?而解决这个问题,公益机构又需要动员多少的资金和资源呢?而我们对公众是否存在误解,认为其只是“被教育”的对象,公众除了相信政府和非营利机构, 是否有能力去亲身参与最小的环境保护实践?又将如何参与呢?
公益产品化思路的产生发展
围绕着“致力于提供创新的工具、方法和渠道, 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这一使命,一杯干净水团队开始尝试为公众的水环境保护行动提供工具化的产品支持,并于2013 年7 月,推出了一款水质快速检测工具包——我测我水。一名普通的公众依靠说明书的指引,通过水质快速检测试剂的对比反应颜色,可以在10 分钟之内了解水质的基本情况。
2013 年8 月12 日,在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发起的“念水行动,长江护水” 行动中,项目为活动的企业家提供测水工具包支持,企业家任志强参与并检测了重庆某工厂直排的污水,发现重金属严重超标,他当场发布微博,引发广泛媒体关注,致使该企业股票第二天停牌, 并开始了整改工作。
通过测水包这个公益产品,我们开始看到每一位公众的能量,看到公众的需求,也更加清晰作为一个环保公益机构的生态位置和撬动公共资源的工作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帮助更多的个体达成目标,通过传播和分享这些行动案例, 自下而上带来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改变, 而工具产生的示范效应和学习行动,将产生更大的动员力,为更大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解决或改善提供可能性。
“我测我水”工具包陆续为我国10 余家环保组织提供活动支持和工作思路。其中包括:三江源的牧民发现采矿带来的水质风险,龙舟队的运动员下水前排查水质风险,雅安鲁甸地震、闽清坂东台风灾害等自然灾害事件中灾民自测饮用水安全,湖南的潇湘守望者排查污染,珠江水联合行动检测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南方周末》读者春节回乡调研家乡饮水问题等,直接动员逾万人次。
渐渐地,只是检测水质发现问题, 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如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净化水质才是公众关心的。而面对如今净水器市场的鱼龙混杂以及专业门槛,一般公众只能听信商家的鼓吹和宣传,是否有这样一款产品,可以回答和解决这方面疑惑呢?科普DIY 净水器再一次尝试,相比昂贵的商品和服务流程,我们相信,公众通过DIY 的过程,可以得到更好的体验,更深度地学习饮水相关知识,理解并参与身边水问题的解决。
规模化与产品化的谜题
公益项目规模化为的是更大范围地呼应和解决问题,规模化的前提之一也是产品化。公益产品可以是一个实体的工具用具、一个流程化模块化的项目方案抑或是一个可以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公益产品化的实质在于,产品中加入用户视角,在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考虑产品的使用性,在每一个应用场景中,考虑产品的生命力。
对于一个希望推动社会创新和改变的极小型的环保机构,更大的挑战来自于项目思路的升维。
从简单满足个体慈善的捐赠需求, 到满足个人行动和参与的需求;把公益推向市场化和产品化,也将可能为机构赢取更多的自由空间和生长机会。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环境宣讲和教育, 也不同于被动的接受救助和资助,一杯干净水从慈善项目,发展为公益平台项目;从项目团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到动员个体有效参与解决问题;从公众参与发现水环境问题,到进一步升级,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我们相信每一位公众都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问题制造者的一部分, 也将成为环境问题解决者的一部分。
下一步,一杯干净水项目将继续升级为“公民科学”项目。以环境开源工具的研发和运用为主要方向,针对具体环境问题,帮助每一位个体关注和参与, 建立环境行动者的社群,通过社群成员的环境探索、发现和传播,共同实践并实现机构的愿景和使命,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性。
(作者系创绿中心广州办公室负责人 )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