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用比色卡对照一下,看看水样的硝酸盐浓度。”
在一条小河边,一群小学生兴奋地凑在一起,用手里的试纸对着比色卡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感觉如此兴奋、神奇呢?
这得从头说起。
那天是3 月19 日,世界水日前夕的一个周末。合肥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的刘松与王超,带领合肥市颐和小学环保小分队以及几位成年人志愿者,共同走访了当地庐阳区的四里河支流——塘西河河段,了解这条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河流水质状况。
与以往河流走访不同的是,在了解了塘西河目前状况及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后,志愿者们显得有些迫不及待。原来,大家都分到了一个“神秘”的背包,抢着要给它来个首秀呢。合肥善水的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这个背包可不简单,是十几家关注水保护议题的环保组织刚刚研发出来的水保护工具包。里面的专业检测工具,除了可以检测水温、酸碱度之外,还能检测氨氮、硝酸盐、磷酸盐的浓度。
在这一天前后,福建的宁德乡水守护者协会、厦门水益方环保服务中心、四川成都的江源守望者、成都绿氧生态环境保护中心、贵州的黔东南苗岭生态公益发展中心等10 多家机构,也分别带领各自机构的志愿者、当地的学生社团,来到生活所在地的河流、水源地边、工厂排污口旁,利用相同的水保护工具包进行水质检测与记录。
从0.8 版到1.0 版本
说到这套水保护工具包的诞生,不得不提它的发起者之一——合一绿学院。
合一绿学院是一家培育、支持初创期及成长期环保组织的机构,它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成蹊计划”项目,专门回应初创期水保护组织在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比如资金不足、团队建设缺乏经验、组织发展不清晰等,予以一定的支持与协助。
调研发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水保护初创期环保组织,在开展水环境调研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对目标水体进行水质检测,并开展后续的环境改善推动工作。大部分机构在水质检测技术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与经验,另外,在资源筹集方面也尚不成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购买专业检测器材,也很少有资金将水样送到具有CMA 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缺专业检测工具,怎么办? 2015 年11 月29 日,合一绿学院在南京组织了一场水保护工具联合开发工作坊,十几家关注水议题的环保组织分成安全防护小组、法律支持小组、工具开发小组, 大家根据各自机构的工作需求和擅长领域,群策群力,共同研发水工具包内的必需品:便携式水质检测盒、安全防护物品、应急求生物品等。这样,水保护工具包的0.8 版本诞生了。
专业工具的需求满足了,制作工具包的钱从哪里来?大家想到了众筹。2016 年下半年,合一绿学院联合“成蹊计划”各水保护初创期组织16 家,利用99 公益日的契机,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共同发起了“一起守卫家乡母亲河——水保护包”公益众筹项目,不仅水保护初创期组织可以利用便携有效的水质检测工具,对关注的河流污染问题进行有效调研与治理推动,普通公众也有机会通过各地的水保护组织,使用水保护工具包了解家乡河流的水质,并参与到水保护的行动中来。此次联合众筹,还利用腾讯公益一起捐的功能,由各家机构分别转发传播众筹消息,发起一起捐,成功完成了筹款任务。众筹结束,得到社会各界共计1636 人的捐款,筹款总额约7.5 万元。
那边在筹款,这边合一绿学院根据0.8 版本工具包的雏形,开始进入水保护工具包1.0 版本的研发及制作阶段。邀请从事河流污染调研多年的专业人士与具有环境公益诉讼丰富经历的律师共同编写“水保护行动者指南”。同时,为了把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在各种检测设备及防护应急用品配备上,都做到三方比价与询价。最终1.0 版本工具包除了配备手套、口罩、救生绳、胶带等防护和应急工具外,还包含检测试剂、电子温度计、TSD 检测计等检测工具,其中, 检测试剂可以用40~50 次,准确性和统一性可达80%。
筹款成功后,合一绿学院根据各参与众筹机构一起捐的金额,配比单独捐款者的捐赠,为各机构分配水保护工具包的数量。最终,各参与联合筹款机构,分别获得了7~66 个不等的水保护工具包。
3 月初,合一绿学院将组装完毕的水保护工具包分别派送至参与联合众筹的各水保护草根机构,所以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文章开篇提到的,多地使用水保护工具包进行河流调研及公众活动的实例。
未来将持续跟进研发2.0 版
合一绿学院“成蹊计划”的核心工作是支持、培育各地初创期水保护草根组织,回应初创期组织面临的各种挑战。水保护工具包的联合筹款、开发,就是回应工具和资金挑战的一个策略。
未来,为了满足使用者的持续需求, 合一绿学院将收集各环保组织的反馈及改进建议,研发出水保护工具包2.0 版进行持续迭代更替。如何让便携有效的水质检测工具更广泛地为公众所使用, 以使更多公众关注水环境并开始行动, 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回应水保护组织的需求,以及提高各组织间协作能力,增加社会影响力,将成为2.0 版水保护工具包考虑的重要课题。
(作者系合一绿学院项目负责人)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