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环保企业:中国环境治理的先锋与支柱

时间:2017-04-24 09:59来源: 未知作者:admin

字号:TT
十年环保产业回望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从2005 年至2015 年的十年间,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从792 座快速增长到3900 座左右。其中,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座数由792 座增加到1944 座,年均复合增速达9.4%,城市污水处理率从51.95% 提高到91.9%。过去污水处理厂只是大型城市的点缀,现在已经遍及城市和乡村。2005 年至2015 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座数由471 座增加到890 座,其中,填埋厂由356 座增长到640 座,焚烧厂由67 座增长到220 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51.7% 提高到97.9%,垃圾围城现象正在逐步改观。电力行业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从2005 年5300 万千瓦上升到2015 年8.2 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比例由14.3% 提高至92.8%;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从2011 年0.97 亿千瓦增长至2015 年约8.5 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由0.9% 提高至85.9%。电力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取得显着成效,煤电大气污染控制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环境污染正在逐步得到控制
    近十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 左右的增速下,我国环境质量没有进一步恶化,而且局部地区还有所好转。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整体逐渐改善,从2005 年至2015 年间,全国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水质Ⅰ~Ⅲ类占比由41.0% 上升至72.1%,劣Ⅴ类占比从27% 下降到8.9%。全国空气污染防控方面,虽然雾霾天气污染还未得到控制, 但PM10 和PM2.5 年均浓度已呈下降趋势。按照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PM10 年均浓度从2005 年的110 微克/ 立方米下降至2015 年的87 微克/ 立方米;PM2.5 年均浓度由2014 年的62 微克/ 立方米下降至2015 年的50 微克/ 立方米。在2015 年全国338 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21.6% 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珠三角地区城市年度达标天数平均为89.2%,达到了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发展壮大
    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在2005 年约为2000 亿元, 2011 年约为2.3 万亿元。2015 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4.5 万亿,全国环保产业的从业单位约3.5 万家, 从业人员超过380 万人。按照相关部门规划,到2020 年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8 万亿元,年均增速在15% 以上。环保产业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涌现了一大批技术领先、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公司,建成了一批聚集度高、优势特征明显的环保产业基地。环保行业已有上市公司近百家,其中十余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环保板块市值近万亿,这些企业成长为中国环境治理的骨干力量。

    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持续创新
    自2002 年以来,住建部在市政公共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对特许经营进行了顶层制度化设计。财政部从2013 年深入推进公共服务PPP 模式,并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广泛应用。发改委也在2014 年推行第三方环境治理模式,改进了我国环境管理方式, 确立了市场化治污新机制。当前,环保产业呈现多样化的治理结构和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围绕环境治理的需求侧升级,环境服务从最初提供工程设计、施工、环保设施运营或设备集成的单一业务模式,逐步向全生命周期、区域性、综合性的环境服务演变,在投融资体制和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转变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环保项目交易结构和边界条件日益复杂,推动了项目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的持续创新。
 
    环保产业新趋势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环境管理和市场经济激励惩罚机制体制建设协同推进。2016 年, 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始试点, 环境保护督察趋严,排污许可制度正式确立,《环境保护税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推动了环保产业呈现出新趋势和新特征,环境污染防治领域呈现出跨界融合的新业态。

    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
    2014 年以来,环保PPP 项目大量建设,金融资本成为环保项目融资的重要来源。产业和金融资本协作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已较为普遍。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设立各种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带动了银行、保险、信托、私募等多种类型金融机构配置绿色资产。根据投资方向不同,出现了低碳基金、环保基金、新能源基金及大气污染防治基金等,涉及市政水处理、工业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烟气治理、废旧汽车综合利用、环保清洁能源、环境评价与在线监测、环境治理服务、环保产品生产等多个细分领域。根据投资目的偏好和权责不同,有股权性投资、债权性投资、财务性投资、引导性投资等多种形式。例如,中信产业基金已投资环保企业超过十家,形成五个环保产业控股平台,遍及城镇水环境、固废、工业废气、工业危险废弃物治理及投资运营综合服务领域和清洁能源领域。万邦达与昆吾九鼎公司共同设立总规模20 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发掘在工业水处理、市政水处理、烟气治理、固废处理处置、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优质项目。巴安水务与交享越(上海)投资公司组建10 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针对环保水务等领域开展投资建设。内蒙古政府引导性资金联合包商银行等四家企业, 发起组成“环保母基金”,用于支持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公共环境设施建设。
    在传统产业下游需求萎缩,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结构性调整,投资回报率下行的背景下,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环保行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 产业规模和产值增速高,项目周期长且收益相对稳定, 吸纳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

    行业并购风起云涌
    传统环保行业迈入成熟期,企业面临业绩和盈利能力增长的压力,需要弥补产业链缺口、降低成本和跨区域发展,横向扩大业务规模,纵向延伸产业链的发展策略成为必然选择。
    第一种类型是大型环境集团并购中小型环保公司,大企业实现了规模化扩张,中小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取长补短以共生式发展。从2014 年起,已有超过20 家上市公司宣布设立环保并购基金,包括北控、首创、万邦达、先河环保、盛运环保、高能环境、东湖高新、格林美、兴源环境等,加快了产业资源整合, 行业集中度提高。第二种类型是传统行业转型进入环保行业,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车集团南方汇通与智德盛投资成立了10 亿元的节能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浙江上风实业与盈峰环保基金共同设立总规模约为30 亿元的并购基金。巨化集团定增约1.41 亿股入主菲达环保,既整合了集团下属环保产业,同时也拟从大气治理向污水治理和固废治理环保等领域拓展。第三种类型是国内环保公司通过海外并购,引进尖端环境技术和管理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如首创环境以2.344 亿美元的收购价,取得新西兰垃圾管理服务提供商(BCG NZ)51% 股权,获得了垃圾收集、经营中转站、填埋场、回收及处置有害及工业垃圾等业务,占据了超过新西兰30% 的市场份额。北控以14.38 亿欧元对价,收购了德国乃至欧洲唯一一家专注于垃圾焚烧发电的企业——德国EEW 废物能源利用公司100% 股权,获得德国及周边国家的18 个垃圾焚烧发电厂,以2015 年垃圾实际处理量440 万吨的业绩,取得德国垃圾焚烧发电市场18% 的占有率。雪迪龙收购比利时ORTHODYNE 和英国KORE,引入了色谱仪和质谱仪的国外高端技术研发体系,精耕环境监测领域。

    新兴产业增长点不断涌现
    传统环保产业集中于污水废水治理、垃圾处理和大气除尘脱硫脱硝。近年,环境污染出现污染源多样化、污染范围扩大化、污染影响持久化的特征。环境治理思路从初期规模化粗放型的环境治理方式,逐渐演化至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精细化环境管理,并从单个点源的污染治理扩展到区域流域面源的控制。表现为环境监测、土壤修复、VOCs 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等提升到我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中,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综合性整治纳入重点专项工程,带动孵化了一批新型环保公司。同时,环境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和人员密集型向环境技术服务型优化。传统环保与互联网思维激烈碰撞,先进技术手段的引进正在改变环保行业的发展模式和理念。面向不同细分领域的环境大数据平台,处于框架搭建的探索和集成应用的初级阶段,催生了环保智能化监测分析服务的爆发式增长。在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设施运维和再生资源回收领域,信息化技术手段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并已初具规模。未来水十条、气十条和土十条的落实,也会给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产业链不断拉长
    伴随环保需求的专业化和定制化升级,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绩效服务等方式开展综合环境服务,成为面向工业企业综合治理和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的常见运作方式。固废产业从末端填埋焚烧处置向前延伸至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并衍生出智慧环卫服务及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等高附加值新兴行业;水务领域从供水和污水处理业务扩展到管网建设和海水淡化等行业,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展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从尾气治理向前端能源清洁化利用延伸,贯穿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全过程,表明环境治理进入了综合化和精细化的新维度。

    产业增长高地从环境设施投资建设转向工程运营维护领域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呈逐年递增趋势,且东部地区明显较中西部地区增速更快。经过十余年发展,全国大中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业务重心转向二三线城市及乡镇地区。环保设施的专业化运营和维护逐渐开放和扩大化,污水处理、电力及工业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运维产出,占环保产业产值的比重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服务也成为环保产业的重要领域。在环境污染设施运营资质取消后,行业准入门槛下降, 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也给第三方企业的规范运营带来压力和挑战。总体来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和市政设施升级改造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供稿)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