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危险的食谱

时间:2017-05-18 15:27来源: 未知作者:李泓萤

字号:TT
    不久前,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一条微信说:“你知道现在城里人有多大胆,都吃上什么动物了吗?”我回复了一个抠鼻的表情,心想这吃狮子、老虎、穿山甲的都有,还有什么值得这么大惊小怪的。朋友随即分享过来一个视频,我看了之后却也被这“无知而无畏”的行为感到心惊肉跳。
    视频中吸引到我的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动弹不得的动物——旱獭。旱獭其实乃一方萌物,俗名土拨鼠, 属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动物,短粗毛茸茸的身体,加上机灵的动作和小眼神儿,不知俘获了多少人的心。旱獭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东欧和中亚,栖息在各种草原和高山草甸,在中国有4 个亚种,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它们集体穴居, 气温低时就钻入洞里冬眠,待春暖花开便出来活动, 因此在加拿大每年2 月2 日的土拨鼠节,大伙儿都会聚集等待土拨鼠从洞里钻出来,预报春天的来临。
    可是,这萌物千不该万不该出现在上面的情景中, 这可是巨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根据2002 年至2016 年的传染病监测报告,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鼠疫病例发生(2013、2015 年除外)和因鼠疫死亡的病例,而且不少鼠疫疫情都与食用或接触旱獭有关。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002 年至2016 年的传染病监测报告,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鼠疫病例发生(2013、2015 年除外)和因鼠疫死亡的病例,而且不少鼠疫疫情都与食用或接触旱獭有关, 例如:
    2012 年9 月,四川甘孜州理塘县村戈乡村民因剥食一死亡旱獭而感染腺型继发败血型鼠疫;
    2010 年6 月,甘肃酒泉阿克塞县阿克塞公路一维修工人因捕食旱獭感染腺鼠疫继发败血型鼠疫死亡;
    2007 年, 甘肃省卫生厅发消息称,1980 年至2006 年,该省共发生人间鼠疫5 起5 例,5 例鼠疫患者均因猎捕、剥食旱獭感染发病;
    2004 年10 月,海西蒙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一中年汉族男子因剥食旱獭肉而感染鼠疫。
    虽然离最近一次鼠疫在中国的大爆发已经过去了100 多年,但黑死病和大瘟疫的历史阴影还是时时敲响着警钟。云南的朋友估计还记得吃四环素预防鼠疫的时期,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一直担心由于吃四环素而变成大黄牙。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严重性不必多说,是由跳蚤吸食了宿主啮齿类动物身上的鼠疫杆菌后传播到新宿主人类身上的。也就是说上面的这些案例中,人并非从旱獭身上感染鼠疫杆菌,而是在宰杀剥食过程中被旱獭身上的带有鼠疫杆菌的跳蚤所叮咬导致感染。虽然鼠疫在我国已经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但鼠疫杆菌还是在某些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稳定地存在并循环,这样的地区被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我国有大约15 个鼠疫自然疫源地,其中7 个就是有旱獭分布的地区。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旱獭也已经被开发成了全身都是宝的动物,肉、血、油脂和皮毛,样样都有经济价值,也早已成为了养殖野生动物中的一员。因为种群还算大,合法捕杀是允许的,但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在鼠疫地区进行猎捕和处理旱獭需要特定的证件,并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
    说到这,不禁想要知道,这只出现在城市里野生动物市场上的旱獭是从哪里捕捉的?是否来自疫源地?身上是否携带鼠疫杆菌和跳蚤?从栖息地到市场的过程中和多少人、多少动物发生过接触?旱獭身上的跳蚤是否会叮咬新的宿主,从而继续传播病毒?
    除了野生动物贸易,和许多其他的传染性疾病一样,鼠疫的发生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全球变暖、降雨量增加、洪水及干旱等极端气候的出现。这些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了啮齿类动物及病原传播媒介的数量和分布、病原的繁殖和传播以及人和动物的接触机会。
    例如:温暖的气候有利于蚤类的繁殖,并加快病原在宿主体内的发育;降水的增加给啮齿类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大大增加了它们的数量;还有在自然灾害中,人群和动物的频繁转移而产生的接触。
    上面提到,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即使有病原在其中循环,也不会轻易爆发。但如今的土地使用和城市化将会打破这样的生态平衡,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农业用地的开发将改变病原宿主和传播媒介物种的多样性和密度,有可能创造一个更有利于病原繁殖和传播的环境。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及不同地区内的鼠疫杆菌基因组型
 
    社会或者社区的文化当然也会对鼠疫或者其他传染病的发生造成影响。就旱獭来说,牧区有很多人都将旱獭当作自己的邻居,甚至草原的精灵,不但不对它们进行捕杀,而且经常给它们喂食。同样,很多游客看到这么可爱的动物,也会忍不住想要摸摸它,但其实,旱獭真是只可远观不可接触,更别提捕杀以食用了。
    然而,这几年来,因为缺乏天敌,草原上的旱獭数量猛增,旱獭多了发生鼠疫的几率也会增加,所以某些地方将旱獭作为“害鼠”进行捕杀。但这种捕杀反而让人和旱獭的接触更加频繁,剥皮、剔油脂、烹肉, 名为除害,实为牟利,有可能造成掠夺性的滥杀。写到这里,笔者觉得这真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让我们看到生态一旦失衡所导致的种种后果,反思在这样一个失衡的环境中,当物种保护、疾病控制,还有经济利益三者纠缠在一起时,再重新找回平衡是多么的困难。
    视频中的旱獭在狭小的笼子里动弹不得,只能用舌头舔着铁笼,再也没有光亮的毛色和机灵的样子。在这个嘈杂的市场上,它的出现,或许既是它的厄运, 也是人类的厄运。
    (作者系生态健康联盟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相关阅读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

图文/视频

  • 热点图文
  • 热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