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特别是早在2005 年8 月15 日就鲜明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是要让广大老百姓对好的生态有“获得感”,也就是要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富民。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该科学论断诞生地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使百姓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生态富民。本文结合安吉“美丽乡村”建设,解析生态富民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主要路径之一,并期望以此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探索。
生态富民的关键问题
生态富民不能一蹴而就,如何实现要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构建生态优势与实现生态效益?构建和发挥生态优势,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从生态优势到生态效益的转化是实现生态富民的基础。
二是如何实现生态富民?生态效益要切切实实地落到老百姓头上,这是实现生态富民的根本。生态富民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惠民,环境外部性显化,让农民能够切实得到环境改善的福利。另一方面是生态富民,保障农民的增收能力,且使增收具有内生动力,这样又会促进生态保护,形成生态增收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可持续富民。
生态富民的成功探索——安吉“美丽乡村” 建设
在生态富民的道路上,浙江安吉大力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呈现阶段化推进特征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经过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生态整治阶段(2008 年之前)。主要是村庄环境整治,“五改一化”(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线及美化环境),该阶段是“美丽乡村” 建设的雏形,村庄整治力度不大,农民积极性不强, 整治效果有反弹现象。
第二阶段:“中国美丽乡村”创建阶段(2008- 2012 年)。出台《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和《关于2008 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编制“中国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实行“中国美丽乡村”考核,并将考核与奖励结合起来,实行“以奖代补”,奖励到村、到个人,干群积极性都很大。经过五年努力,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达到164 个,12 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全县创建覆盖面达到95.7%。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收入增加,截至2012 年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36 元。
第三阶段:“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形成及农村经营阶段(2013 年至今)。为响应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中国美丽乡村”成为浙江省全省战略,“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家喻户晓。自此,美丽乡村建设开始重视经营,以经营乡村倒逼规划、建设、管理。美丽乡村的考核增加经营性指标,美丽乡村主体鼓励工商资本进入,按照产业发展需求由招商到选商。为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实行县、乡镇(街道)、行政村三级长效管理。截至2015 年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56 元。
安吉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功,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实行“以奖代补”,使生态惠民,形成全民共建生态优势。在县级财政已有的支农政策和资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对经考核验收达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
二是实行精细化管理和长效管理,保持生态优势。实行精品村跟踪复评制度。精品村授牌后,每年度进行一次复评,复评合格的给予10 万元奖励, 二次复评不合格的取消精品村称号。实行县、乡镇(街道)、行政村三级长效管理。建立健全村庄基础建设、环境保洁、村容美化、村务管理等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发挥监督员的作用,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予以追究相关责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实行“经营倒逼”,提升生态效益。以经营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定“三规”(村庄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村庄环境提升规划), 解决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不协调、规划与农村生产活动相脱离的问题,避免重复建设、错误建设。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 作为探路者和创新者,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其一,农民主体发展局限问题。一是农民主体素质不高。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初期,主要是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对农民素质要求不高。到了乡村经营阶段,需要拥有较高文化基础、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这对于素质普遍不高的农民是一个挑战。二是农民组织松散,整体实力较弱。主要表现在农民合作社成员出资不规范、出资结构不合理;组织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流于形式;资产质量不高,合作社实力不强;生产经营业务单一,综合服务不足;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 盈余返还难实现;品牌意识不强,产品竞争力弱等。三是外来资本和农业大户对农民增收带动性不强。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习惯于自我发展,在品种、技术、资金等方面还很难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 务,把与农户的关系看成是“市场博弈”“价格博弈”关系, 与农户的联结并不紧密,带动力不强。
其二,产业发展要素局限问题。无论是农产品加工业还是休闲农业,都存在用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制约。由于它们对当地财政贡献率低,建设用地指标较难落实。许多成长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农产品收购时间较为集中,休闲农业企业土地多数以租用为主,从而导致了这两类企业有效抵押物不足,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融资成本也比较高。此外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反映税负率偏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税收负担在7%~8% 之间, 远远大于一般企业2%~3% 的平均税负。虽然各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但面对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受益面很小,休闲农业的扶持政策更少。
其三,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在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初期,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系统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上逐渐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均衡系统,主体建设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外力推动。并且,相对于分散的农户,政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随着“中国美丽乡村” 建设大力推进,“以奖代补”到村集体、到个人, 村村竞赛式考核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市场主体能力已经极大增强。如果再继续政府主导,可能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和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政府应适时退出,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亟待建立。
生态富民的政策保障
好的政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乡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实现生态富民,需要重点从政策方面解决三个要素的问题。
主体要素的保障
一是着力构建现代农村生态经营体系。积极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和龙头企业领办联合社的组织模式,帮助农民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加快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村生态经营体系,进一步发挥带农惠农作用。
二是做大做强农村生态经营主体。加大农村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农村大好高项目招引推进,加强对农村经营主体的引导和培育管理,积极开展金融业与农村经营主体对接工作,加强与农信担保、银行机构沟通与协调,通过全年创新多元信贷投放、银信合作、普惠金融、农业金融配套体系建设、多维度农村金融服务评价体系等加强农业企业的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三是加大财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定,尽快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其发生的各项费用,除中央、省下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经费外,由市、县(区)两级财政全额承担。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
土地要素的保障
一是探索三种模式,即“土地入股”流转模式、“中介服务”流转模式和“大户承包”流转模式。“土地入股”流转模式即以土地入股为基础、货币出资为补充组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中介服务”流转模式是农户先将土地集中到村民小组,再通过村民小组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接手后, 投入必要资金修缮田块的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 并在高于流转价格的基础上将土地转包给新的经营主体。“大户承包”流转模式是在村委会的指导下, 农户直接将土地流转给种养大户,由经营大户进行规模种养,流转价格以每年每亩租金形式支付。
二是完善机制,保障土地流转有序进行。规范流转程序,确保合法有序。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制定扶持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政策,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多种形式,扶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发展。保障农民权益,解决后顾之忧。提出土地流转的指导价,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农民变股民;在用工条件一致的条件下,给予优先用工优惠,实现农民变雇员。同时逐步探索建立健全包括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农村社会救助、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产业要素的保障
一是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以“1+1+N”农技推广联盟为依托,建立农技专家联系农村,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应用、新成果转化、新经验借鉴等方面加大对农民,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指导和服务,着力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开展农民信用评定和授信、用信工作,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给予信用贷款支持。对生产发展需要、经营规模较大,超出信用贷款额度的,落实担保公司给予贷款担保。
三是加大保险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对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畜禽养殖、大棚蔬菜生产、水果、茶叶种植等,优先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
四是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胡咏君系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博士后,湖州师范学院讲师;谷树忠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