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不要忘记我们守山护林的好伙伴

时间:2017-08-03 11:06来源: 未知作者:李泓萤

字号:TT
    当说到谁在守护着我们的山林时,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不是背着大包和各类仪器的科研工作者,而是一个个肩扛锄头,身穿劳动布或迷彩服, 脚蹬一双军用胶鞋,皮肤黑黝黝的当地人。他们被称为护林人、林场工人或志愿者,他们没有酷炫的装备,但他们对山里的一草一木就像对自己的家那样熟悉。
    不知有多少人听说过,还有多少人记得杨善洲这个名字,因为他的事迹,我才第一次知道, 原来我们能看到的这些树林,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在默默付出。那时侯我还没有听说过珍妮·古道尔,也没有读过《寂静的春天》,对保护自然的启蒙就来自于这位邻乡的老爷爷。那时候大家都把他当作先进人物来学习,我虽然对他了解不多,但他不求回报的善举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在我印象中就是一位和我自己的爷爷一样的老革命,60 岁退休后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为后代留下了一片绿洲。
    到了大学,我又听说了“陆良八老”的故事, 同样是来自于家乡云南,八位农村老人用了30 年创造出一片绿洲。但让人遗憾的是,当他们步入耄耋之年,30 年的辛勤劳作留下了一身伤病,微薄的补贴远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些“英雄”过得并不好。
    当然,保护自然不仅仅是植树造林,一味地植树造林,如果不讲究科学,也不一定能够有效地保护当地生态。但这些老人把自己大半生奉献给了这片树林, 守护其不被破坏,就像人们守护自己的财物一样,他们非常地珍惜这片树林,发自内心地去保护,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态度。
    我在广州读书时认识了一位当地的农民张师傅, 他是我们在野外工作中的向导、翻译、老师和朋友, 他知道山里的每一条路,并且对各类动物如数家珍, 当然也身怀绝技,是一位捕猎高手。在和我们的长期相处中,他开始感觉到这些动物和森林是他家乡的宝藏,从一开始经常跟我们说不同的动物怎么做好吃, 到最后提醒我们不要因为采集标本影响了当地的动物种群,并且劝导身边的村民不要再打猎。
    我离开广州后,他还曾作为“金牌向导”参与到各类物种调查中。但我从来不知道,他不和我们一起去野外时是以什么为生?他家中有几亩田地?如果没有了和我们一起出差的补贴,他靠什么养活自己和家人?
    在不久前,龙勇诚老师在分享他过去30 多年滇金丝猴保护工作时,特地提到了“关心偷猎者”。当地的猎人朋友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来帮助滇金丝猴的研究,最终成为了滇金丝猴的保护者。不过当他们老了,不能再上山了,就被边缘化了,并且也失去了生活的保障,老无所依。写这篇文章也正是受到了这篇演讲的启发。
    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志愿者,全职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中,牺牲了自己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也放弃了更好的工作赚钱的机会,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是否会有保障?
    而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作为一名护林员,不仅工作辛苦,有时候付出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今年4 月份, 两名利比里亚的护林员在发现当地非法猎杀和处理野生动物的团伙时被暴力致死,而在此之前,三名刚果(金)的护林员被非法盗猎分子杀害。据统计,全世界每周平均有2-3 名护林员死于野外工作中, 而这些护林员通常都来自当地的居民。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谁在守护着我们的山林、我们的自然?是当地居民, 也只有他们才能够做到那样长期的投入和坚持不懈地工作,因为他们珍惜这片土地,愿尽心尽力去守护。
    然而,即使现在这些无名英雄的事迹被报道被歌颂,但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仍然需要去努力解决。当我们谈到环境保护时,就不得不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 引进工厂、开发森林、捕杀野生动物等等, 都是他们生存的方式。尽管可以选择成为守护自然的人,但他们还得生存下去, 当我们把他们变成保护者的同时,也可能让其失去生活的保障。
    每一次野外调查,我总是花大量时间去和当地人聊天,从衣食住行到当地或国家政策,一样不少。本来是打算坚定地阻止他们打猎和挖采野生动植物, 最后都会有种被“策反”的感觉,感叹生活真的不易。说“策反”也不太合适, 我们并不是敌人,保护的工作还得靠当地居民的支持和配合。龙勇诚老师说他们是我们的同盟军,也应该成为主力军。
     我深以为科学研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果不能为当地的社区和居民带来一些改变,这种保护是没有办法取得持久成效的,但也苦于没有更多的好办法。不过好在如今国内外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或许是未来的发展之道,而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改善现状。
    例如,“保护地友好体系”的做法, 它帮助当地人认识到了生态的价值,从而愿意去保护,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努力,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在非洲,他们通过学校教育给护林员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培训以及相应设备,让他们能够保护好生态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已;当我们在不同地方开展工作的时候,也应该多邀请当地人参与进来,尽量使用当地的产品, 让当地的居民对这些工作产生认同感。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这些当地人“与众不同”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投入,他们才是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主力军”。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