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环保组织如何看待商业化浪潮

时间:2017-08-03 15:26来源: 未知作者:陈凡

字号:TT
    随着摩拜单车入围“中国社会企业奖”,公益圈对于关于公益市场化和公益商业化的讨论再次掀起高潮。在5 月26 日举行的“慈善+”2017 跨界公益论坛上,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甚至直接祭出商业是最大的公益这一观点。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正在主动地探索市场化的运营方式,进行机构或项目的转型,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以环保公益组织为例, 一些致力于提供环境教育服务产品的机构,正在通过服务收费或者产品销售的方式, 直接面对市场需求,进行着商业化的尝试。
    环保公益组织,秉持着环境共治的愿景,面对商业化的浪潮,是迎头赶上拥抱变化,还是谨慎小心?笔者以环保公益组织相关工作为例,就商业和环保公益的关系讨论如下。

商业可以服务于公益目的
    业内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和组织发展推动力的组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能存在盈利行为。
    非营利组织与一般的商业机构相比,其关键的区别在于利润的分红机制。商业机构追逐利润和扩张,利润多用于商业股东分红,而公益组织常常是由发起人或社会资源捐资成立,在制度的保障之下, 如果能将机构运营产生的利润继续投入到项目研发和机构发展中,以实现可持续运营的目的,则认为其并不违背非营利的原则。
    换而言之, 商业化的运营方式是已被证明的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其可以服务于公益的目的。
    以全球最大的家居企业——宜家IKEA 为例,其每年的营业额将近300 亿欧元, 但事实上,这是由一家名为斯帝廷英格卡基金会(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 )进行投资的,该基金会的愿景是致力于促进和支持建筑和室内设计水平的创新。
    宜家企业的线下门店和设计产品越火爆,就越可能以此为载体,向客户传递其创新、环保的设计理念, 越有可能实践其愿景和使命。同时,良好的市场销售表现,也回应着基金会的原始投资,通过商业化的盈利模式,实现了捐赠资本的发展和机构的自我造血, 使得机构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相信这也是大多数基金会愿意看到的。

商业扩张也有公益的基因
    对现代商业服务机构而言,其实现扩张的本质在于能够洞察社会的服务需求,通过商业化运营、专业化服务和强大的执行力,销售服务产品,产生利润。但商业能实现迅速扩张,常存在公益的基因。
    以最近风靡的绿色出行共享单车为例,通过提供城市便捷的单车租赁服务,满足了公众短距离出行需求,方便快捷,既能节省时间, 又能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加之资本市场的青睐,迅速扩张。这样的商业模式, 其公益的基因在于绿色出行,低碳减排, 同时,也促进城市治理优化这一公共目标。无疑,商业加公益的组合,一下子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绿色出行倡导类环保组织的瓶颈。一夜之间,大街小巷都是各色单车出行,这个案例让人们看到公益环保理念的内核在商业领域扩张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换个角度讲,在现代的商业服务业中,不存在完全不考虑公益的商业行为。公益是以公共利益为福址追求, 也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之一。
    对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需求的洞察, 是公益组织存在的基本价值。由此看来, 环保社会组织在竞争社会服务领域的市场,也有着天然的优势。
    一则,环保社会组织因其改善公共环境质量的使命而具有公益特征,从而更容易赢得公众的信任,市场开拓成本小, 加之基金会等天使投资,成本结构与传统商业产品截然不同,更具有价格上的竞争力。 而随着公益服务的开展,逐渐沉淀积累起来组织的公益品牌价值,未来一旦转化为商业价值将十分可观。二则,在环保领域,空气、水、土壤、食品、垃圾,个个都是攸关社会的影响力议题,具有较强的公众动员基础,也更容易形成燎原之势。
    以上,如果把商业和公益都看成一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方式, 那么事实上两者是互相交织的,不能割裂来看待。 商业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服务于公益的目的,而公益也可以成为商业进一步发展的基因和动力。

环保公益服务应“产品化”和“插件化”
    如果我们将环保社会组织的工作, 定义为是提供 以环保为主题的,符合社会环境教育需求的服务产品,来进一步讨论未来环保社会组织的可能的影响力的话,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环保公益服务产品化。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环保公益组织在做这样的尝试,尤其是自然体验教育类组织。产品化首要回答的是,产品的目标客户人员也就是所针对的特定细分人群,是一般家庭,还是亲子家庭? 是亲子家庭,还是孩子在5-7 岁的学前家庭?是一般学前家庭,还是集中在某个社区的学前家庭?只有通过细分人群的需求调研,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产品化的设计思路应用于环保公益服务产品的设计,其突显的特征是环保服务的“绿色插件化”,即环保的行为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思考怎样将环保公益的理念, 设计嵌入公众的生活场景中, 不断重复强调,培养习惯,如饮水安全、交通出行、垃圾投放等。
    对于环保公益服务机构而言,更大的挑战在于直接面向市场,结束“自娱自乐”,投入真正的肉搏战,与商业服务机构互相竞争,将公益服务进行品牌化包装,用市场说话,用利润评估。
    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道出一句“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讲的是钻营赚钱的商人,常常不是什么仁义道德的人, 而心怀仁慈的人,都也不太富足。现代社会里,商业与公益愈加交织,“富”与“仁” 的绝对界限越来越模糊。对于一个环保社会组织来讲, 真正的考验不是真金白银的利润多少,而是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大小, 一个无法将环保服务和公益需求深入挖掘,并实现服务产品化的组织,无论是商业机构或者是公益组织,都难以做出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系创绿中心广州办公室负责人)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