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进展迅速,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在环保领域,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深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合作,强化生态环境信息支撑服务,推动环境标准、技术和产业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
日前,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 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发挥生态环保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服务、支撑和保障作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其中,明确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智力支撑体系,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新型智库。
那么,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才队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环保人才?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
全球和区域生态环境挑战日益严峻,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共同需求, 防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合作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动沿线国家跨越传统发展路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是实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服务于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
正如国内专家所指出的,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环保相关工作,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与国际绿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与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同时也顺应了发展中国家要求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现实需求,能够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
在这样的背景和目标下,关键的关键是人才队伍的搭建,特别是有赖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涉及两类国家和地区,一类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另一类是相关国家和地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越来越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环保人才,需要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环保人才。
因此,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抓住人才这个关键,造就一大批创新型复合型环保人才和环保领军人物,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智力支撑体系,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新型智库;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规则、熟悉环保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对绿色“一带一路” 建设的人才支持力度。
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如气候变化、荒漠化、海洋环境保护等等, 这些问题的应对与解决需要大量既具有专业素质又具有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的国际型专业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文件已经为绿色“一带一路”勾画了建设蓝图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建设路线图。下一步,就是要将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
建设新型人才智库,创造出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是基础条件。要搭建环保人才发展成长的平台,让各类环保人才有用武之地。这就要求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拓宽吸引人才渠道,为人才成长提供保障。人才队伍建设要发挥自身优势,又要引进各类新型人才。大力培养、开发、利用好现有环保人才资源,并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协作意识。同时,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 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培养国际型环保人才。
完善人才保护措施,用好人才。要加强国际协作, 保护好人才的合法利益,保护好人才的工作果实,尽可能地为各类人才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人才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第一资源,是各项目标实现的保障,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关键在于用好人才。
多元化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环保人才
新型国际化环保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专业训练、科学的专业指导、宽松的成长环境。加快吸引、培养国际型环保人才,应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创新培养模式,要注重培养富有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国际型环保人才。
二是深化环保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多为他们提供包括资金、政策、国际交流等帮助和机会,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各项交流与合作。
三是建立适宜全球人才竞争的制度,破除阻碍环保人才进出国门的各种壁垒,让环保人才市场与全球人才市场无缝对接,让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能顺畅地吸纳国际人才,努力使我国成为聚天下环保英才而用之的人才高地。
那么,当前该如何培养国际型环保人才呢?就是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校专业培养、订单式培养、中外合作培养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比如,上海交通大学5 月16 日就发布消息称,该校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开设了“一带一路”卫星导航与遥感留学生项目,打造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环境发展人才需求,培养卫星导航与遥感信息技术领域素质全面、具备一定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大学和各类科研院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需要组织各种资源,发挥自身学术学科的整体优势, 在培养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人才方面有新突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环境院系,首当其冲地应该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出更多有扎实功底、更强实战经验和更高创新能力的国际型环保人才。
在大学里,不同的院系还可以联合办学,定向培养新型国际型环保人才,特别是针对绿色“一带一路” 建设,培养复合型环保人才。除了,环境专业训练和知识教育之外,还要特别重视“一带一路”跨文化的研究和知识教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对此, 就需要我们发挥学校人文历史语言的优势,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
其次还要重视“一带一路”的政治法律的研究和知识教育。“一带一路”是一项普惠中国与世界的重大福祉,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法律法规也有很大的差异, 而要建设好绿色“一带一路”的前提就需要政治互信。因此,大学急需进一步围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可能出现的政治法律风险,开设专门的政治法律课程, 加以深入研究,
总之,国际型环保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环境专业的训练,而是必须具备语言、掌握国际规则、了解国外文化、熟悉环保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作为国际协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必须要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由于环保社会组织的公益性质,其开展的活动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从而营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民意。因此,应该加大资源投入,推动我国环保社会组织“走出去”,在重点国家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公益示范项目,特别是推动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绿色环保项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