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及其深厚的寓意内涵,始终伴随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的衍生与发展既有历史的继承性, 又有阶级社会的阶级性, 还有极具特色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萌生、创造,同时又通过人类的归纳总结形成体系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行为与人类文化
单纯的社会、政治、经济等人类行为形式及内容都不足以生成人类文化, 只有在它们以独特的形式表现新内容的时候,或是构成新的特质的时候,我们才称之为文化。
张岱年先生曾用“四层”的方式来分析和注解文化的定义:由人类加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只是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构成的行为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今天,我们通俗的认为文化就是指自然物体之外的人类在生存、生活、发展等过程中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出来的一切成果。
因此,文化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文化是从人类行为中获得, 同时人类行为也受其指导和制约。文化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力量,优质的文化能够丰富和提升人类的精神世界并加速人类文明进程的持续向前。
环境治理与环境文化
环境治理是环境理论指导下的有意识行为,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国相继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指南与纲要。这些行动计划,着重强调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未来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全民态势,并不断加快形成以政府为统领、市场为驱动、企业大力施治、公众积极参与的促进配合机制,实现凝聚力量合力治污的目标。
在环境治理中,由于行业内容历史的传承性,社会演变的阶级性,地理差异的地域性以及特色鲜明的民族性的不同,随着时间推移,从这些属性中逐步生成有别于其他行业、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行业文化即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在环境治理行为中生成、创造和总结的文化类别,发展和弘扬环境文化旨在帮助推动环境治理顺利有效的发展。由于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的主体都是人类,因此环境文化的积极作用就是要凝聚公众参与的力量,同时约束和引导污染破坏环境的那类人群。
环境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环境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总结、归纳、升华出的文化内涵。环境文化传递文明、规范人类行为和凝聚社会力量,体现文化的核心作用即“教化”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环境文化对环境治理的作用,在环境治理的起始阶段就要注重环境文化的形成和利用,从而助推环境治理的进程式发展。
例如在有害气体排放、污水处理、施工现场开放、垃圾污染及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等环境整治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助加速治理成效稳增的治理文化。受此环境文化的影响,公众保护环境意识逐渐觉醒,在生活生产中提升自我要求, 加筑行为底线,努力减少和拒绝做有害环境发展的不利行为,同时积极参与和宣传分享利于环境生态有序发展的日常规范。部分企业也同样认识到畸形发展经济背后的诸多危害,环境危害早已转化成了人身危害,因此部分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开始自发跳脱黑色GDP、血色GDP 的发展怪圈,试图在新形式、新发展的格局中,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绿色GDP 到来。
挖掘和发展环境文化的最终意义是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是重塑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人类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环保观。
主流意识下的环境文化建设
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文化会具有较高的融合力、较强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感。今天,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 到“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再到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等,充分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航标方向。
蓝天、碧水、青山是自然留给人类的无限财富,人们一度享受其中颇为受益而不自知,但在今天人们想要时时刻刻拥有天蓝水清山绿的自然风光时却早已变得奢侈无比。人们现在意识到环境可以作用于人类生活,改变人类轨迹, 由此开始关注天的颜色、水的质量、林的茂密,试图通过修正自身言行为周围环境带去正向的变化。通过环境的历史演变,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更正“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想。环境治理要从源头遏制,环境文化更要在起点上
累积建设,清醒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注重环境文化的培养形成,不断在环境治理行为中总结、归纳、提升、利用, 促使发展和建设环境文化成为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核心内容。
辽河治理案例
辽河流域在辽宁境内,有辽河、大辽河、浑河、太子河4 条干流, 受沿途城市密集、工业集中、排污量大、水资源匮乏、流域水体自净能力差等因素影响,水生态自我恢复功能减弱,河流纳污总量已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关注辽河治理工作,1996 年国务院把辽河流域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历届辽宁省委、省政府对辽河治理也都给予高度重视,先后启动实施了辽河治理攻坚战、“大浑太”(大辽河、浑河、太子河)治理歼灭战和凌河治理阻击战三大战役,经过不懈努力,辽河流域于2012 年在全国重点流域中率先摘掉了重度污染的帽子。
为实现河流水质稳步改善,我们在建立完善科学的水质分析预警制度与大力营造舆论氛围上寻求工作机制上的创新突破。由于舆论宣传的正向引导,人们看到了重回生机的母亲河给辽河儿女带来的欣喜变化,辽河两岸生态环境逐年好转, 风光生态宜人、景观优美,流域内动植物多样性明显恢复。今天的辽河两岸,植被茂盛、景观优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民生活幸福和谐,已成为辽宁经济带、旅游带和城镇带的核心区域。
同时,以宣传辽河治理为主题的多角度、多形式、多类别的艺术作品相继产生,如大型专题纪录片及同名原创歌曲《辽河》,反映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的数字电影《喜临门》,辽宁芭蕾舞团创编的芭蕾史诗《辽河摇篮曲》,以及围绕辽河风光为主线的雕塑展、摄影展、楹联展等。在辽河治理中孕育出独特的辽河文化、环境治理文化,这些文化帮助人们记录下辽河治理的每一个瞬间, 创作者们用艺术语汇引导人们在观演环境文化作品中得到警示教育,激发人们对生态环境投以更多关注与热爱。
建设环境文化的目的在于教化和启迪人们重思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利益面前,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节能减排渗入到前期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并行统一。
期待未来,环境文化带来的绿色之风,使保护环境、建设生态中国成为每一位社会公民的义务和目标,树立起环保责任理念,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时时环保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促进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美丽中国的共同心愿。
(作者单位:辽宁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