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如何建立垃圾分类的科学长效机制

时间:2017-08-18 10:21来源: 未知作者:张益

字号:TT
    为推动我国垃圾分类实施,国家陆续出台了不少政策。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中,第37 条就已经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及处置”;《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第19 章“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管理”中规定:“沿海开放城市和旅游风景城市近期内做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其它城市逐渐实行”;“十三五”期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 “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动员社区及家庭积极参与,逐步推行垃圾分类。”
    2016 年12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中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7 年3 月,为切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颁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中国46 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提出了“到2020 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的主要目标。同时相关部门正在制定46 个重点城市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指导意见,并将于今年发布。
    习主席的重要指示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颁布和实施,表明了国家对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的高度重视,再一次坚定了全社会推行垃圾分类的信心与决心,标志着中国的垃圾分类市场正式拉开大幕,垃圾分类元年如约而来。

生活垃圾分类进展
    2000 年,我国在8 个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主要特点是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试点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2015 年4 月, 住建部等五部委发文确定了将北京市东城区、房山区、天津市滨海新区等26 个城市(区)作为第一批示范城市(区)。并要求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激励机制, 因地制宜细化垃圾分类方式,重点解决厨余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问题。26 个示范城市(区)均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工作,各城市(区)总体上按“大分流、小分类”模式推进垃圾分类,大部分示范城市(区)建立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领导小组。
    “绿色账户”是上海市推进垃圾分类、群众参与的特色内容。截止到2016 年底,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已经覆盖500 万户家庭(其中“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覆盖200 万户),约占上海常住人口的60%。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以来,上海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单位强制分类覆盖,并于今年出台颁布了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要求市内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
    北京市提出了“城市精细化管理要从垃圾分类抓起”和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工作思路,从2017 年起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创建工作。示范片区内将推广一大一小两个垃圾桶模式,提倡居民采用“干湿分离”的方式进行分类,并设置“回收小屋”整合垃圾分类桶站和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功能。
    苏州市政府于2017 年6 月率先出台《苏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全市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将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其中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建筑(装修)垃圾、大件垃圾和其他垃圾等7 大类生活垃圾将被强制分类。至2018 年上半年,苏州市区将全面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浙江省金华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探索出“两次四分”的垃圾分类方法,形成了长期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其成功经验在各省(区、市)住房城乡建设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业务主管部门推广。
    近日,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召集了13 个重点城市于宁波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座谈会, 签署《垃圾分类城市联盟宣言》,同期垃圾分类城市联盟正式成立, 以此建立城市间常态化沟通机制。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杨海英提出,要从文明强国的角度,以垃圾分类为良好载体,发动全民参与;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标准和规范,稳中求进,坚定不移走好垃圾分类之路; 要实现再生资源与垃圾分类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要充分发挥垃圾分类城市联盟的平台作用,尽快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中国模式”。

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的建立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个城市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相关活动与宣传。如何更好地推动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处理中遇到的难题,已成为全社会各界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建立科学长效的垃圾分类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群众从政策、技术、社会三个维度严格把控,协同合作,全方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建立制度健全、群众参与、技术导向的垃圾分类科学体系。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支持
    从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看,政府在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的过程中须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法规、制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及站点建设相关标准的形成,明确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各项要求,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发布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为各省规范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参考。各城市人民政府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大资金支持,强化监督检查,责任明确的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做好带头示范;实施生活垃圾    强制分类的城市应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 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 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提升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探索创新模式,推动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服务,逐步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主体纳入环境信用体系。推动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的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技术研发基地,将其纳入区域发展规划。

“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模式是主流发展
    缺乏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是目前国内很多垃圾分类试点地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成功的运营模式,导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分类与废品回收体系相对独立、与垃圾分类配套的终端处置设施缺乏等问题出现。
    执行垃圾分类,首先应充分考虑目前已有的固废管理规划所确定的末端处理技术。做好终端与前端的良好衔接,才能提高垃圾资源化效率,控制土地、能源等合理消耗量。采用生化、焚烧、卫生填埋等方式的终端处理设施,都应该增加前端分类功能。如焚烧前减去不可燃烧物,有利于燃烧值提高;填埋前减去部分可回收物,可在提高填埋场使用寿命的同时增加资源回收率;生化前经过分类,方可达到处理和产品质量控制效果。末端处理工艺决定了垃圾分类方式,只有和末端处理工艺相匹配的前端分类,从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作业服务的企业,才会按照垃圾分类要求进行规范收集、运输,社会单位和个人才会按照垃圾分类要求逐渐配合垃圾分类投放到位。
    生活垃圾分类应该从物料回收为导向转变为物料回收和提高垃圾处置双导向,这是在垃圾分类、回收再生利用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又一次实践和深化。要彻底改变生活垃圾产生源头分类与末端处理技术脱节的现象,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活动,实现提高物料回收和提高垃圾处置效率双导向。
    对产生源可能产生的垃圾,结合废品回收系统的回收和垃圾处置设施的有效衔接,并考虑产生者投放的便利性,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按废品回收市场的收购品种,做好回收后,对丢弃的垃圾按末端处理工艺技术要求分类。
依照这一垃圾分类原则所引出的“近期大分流, 远期细分类”模式,是目前国内垃圾分类的主流模式。这一模式在注重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强,并且在注重生活垃圾分类的同时,强化了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有利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置和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两网融合,实现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的无缝高效衔接
    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两网融合是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的必然化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维持在两网并行的模式之中,在每年约1.5 亿吨的生活垃圾年产量之中,仅有27% 为可直接回收部分,进入到再生资源网络。而余下73% 的生活垃圾中仍有40% 为低值回收物,却由于技术及设备等局限,回收率过低而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合在一起,直接焚烧或填埋处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中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 亿元至300 亿元。
    生活垃圾网络由政府主导,其收集、运输、处理过程成本普遍偏低,即使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之下,也同样是由政府买单,垃圾收费不够时,会有政府补贴, 这使得生活垃圾网络得以长期持续经营;而再生资源网络则依靠市场主导,一线回收人员过多,回收站、分拣中心、集散基地等高层级递次减少的金字塔模式使得再生资源网络的运营陷入困境,废品回收价格普遍呈下行走势,大批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回收企业盈利情况趋于恶化。回收市场出现“利大抢收,利小不收”的状况。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失灵”, 政府应进行干预。两网融合是将再生资源回收市场重新盘活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网络的融合是破除“垃圾围城”的主要途径。“两网衔接”可以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和垃圾经济高效处理;是再生资源跨跃转型的可行路径,符合再生资源行业公益属性定位,可调动地方财政扶持积极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需,能够提升供给活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创新。
    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回收系统无缝高效衔接将推动社会客观认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和清洁利用水平,推进生活性垃圾源头的分类,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同时,引导全社会关注生活废弃物的处置过程和环境管理。

强化环保理念,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的提升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根本。各地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垃圾分类督导员及志愿者队伍等措施,形成良好的全民参与氛围。通过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引导居民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对于有关单位和企业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区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试点, 结合试点情况完善地方性法规,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实施范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报道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情况和典型经验,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环境效益,在公众间树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

总结
    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起步较晚,其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垃圾分类已有十七个年头,各地在结合实际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的过程中开辟出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也涌现出了不少垃圾分类处理的特色案例试点经验。今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出台在全国各城市掀起了新一轮的垃圾分类热潮,垃圾分类方面的措施将比以往更加细化,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有望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在“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垃圾分类主流模式引导下,以及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从“两网融合”到“两网合一”的助力推动下, 我国的垃圾分类正在进一步深化,有望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利用、处置的无缝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
    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收费制度逐步覆盖、终端分类处置设施大面积建设、民众垃圾分类意识日渐提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垃圾分类之路必将越走越顺,最终形成几个各具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中国模式” 。
    (作者系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住建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腾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