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公众参与护水的新形式和新可能

时间:2017-08-17 09:41来源: 未知作者:陈凡

字号:TT
    环保组织作为公众和环境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桥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一直都是其重要的使命。公众参与环保行动常见的形式——“观鸟、种树、捡垃圾”,我们称之为“老三样”,至今仍方兴未艾。三样虽“老”,但无疑,观鸟可体味生命的灵动和美丽,种树可唤起对新生和绿色的希望,而捡垃圾参与门槛低,动员效果好。然而, 随着公众对环保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三样” 也要有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在水环境保护的公众活动领域, 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参与案例。

公众护水参与案例增多
    以“乐水行”为代表的河流公众观察活动, 从原来简单的走水记录, 发展到沿途的自然观察体验活动、水质检测活动、垃圾清理活动、污染源探查等一系列综合性的环境教育科普服务产品。其针对一般大众,普及基本的河流知识,从而激发公众参与河流保护的兴趣和乐趣。
     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污染源的监督曝光、举报跟进活动,一般是由专业的环保组织工作人员执行,或者组织经过培训学习的志愿者参与, 提供流程式的参与工作方法和指南。针对一些河流沿岸居民组成的守望者队伍,或者直接帮助水污染受害者,在河流周边社区为主要的区域开展活动。
    如何能够让公众参与到健康的、教育式的环保服务产品中去,让公众的环保体验更深入一层, 从而真正成为环保的实践者和笃行者,成为越来越多环保组织思考的命题。
    回望众多的公众参与的活动形式,其设计的关键仍然是在于找到真正的利益相关者。公众参与,并非是针对“泛公众”进行设计的。无论是活动的参与人群、发布渠道、内容形式、区域空间,都可以帮助环保组织进一步明确所要服务的“公众”,实际为某一类的特定人群,只有明确了他们的活动需求和期望, 才能让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身在水中重新审视江河
    以水相关的环保活动设计为例,目前,已有多个民间环保组织,尝试通过与水上或水下的运动团体合作,开展公众参与活动,颇有亮点。
    在深圳的大鹏湾,有一群潜水爱好者, 揪心于日益荒漠化的海底,发起了公益组织“潜爱大鹏”。自2013 年底,开始在海底种珊瑚,至今已种下28 座人工珊瑚礁,约5600 棵珊瑚。 同时,开展“潜爱课堂”传播珊瑚保育和海洋生态的知识。想要成为专业的义工,需要通过设计的层层筛选机制以及课堂测试,才能加入珊瑚保育队伍, 激起了公众参与的学习热情。
    在广州的城市河道,活跃着一批广州国际龙舟队队员,成员约有200 人。除了每个周末开展龙舟的训练外,也关心珠江城市河道水质情况,他们与当地的环保组织合作,在行舟过程中,开展水质科普教育活动,进行水质检测。由于是定期活动,其收集的河流数据和观察报告, 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城市河流在不同时期的水质变化特点, 同时,已开发出一套以龙舟活动体验为基础的, 针对公众的环保体验服务。
    在贵州赤水河谷的景区,今年5 月, 由漂流爱好者、环保工作者、科学工作者, 共同组织了一次赤水河的生态科学考察之旅。三种身份的人背负着三种使命,共同考虑随着旅游发展和生态开发的大势, 如何能借助漂流这一非机动力的水上运动形式,探索保护中国仅存的一条自由奔腾的无坝河流——赤水河的新的可能。
    平时公众认识河流,只能从两岸接触,假如变换观察角度,以身在江心的角度,以亲水玩水乐水的角度,重新审视江河,将看到完全不同的情景。独特的视觉让两岸的山峰和峡谷都显得更为壮观,靠近河流的区域因为水源丰富, 动植物也更加丰茂,通过水上或水下的诸多运动方式感受河流,能够看到河流最为生机勃勃的一面。事实上,在美国科罗拉多峡谷,通过漂流观察记录河流,对江河开展研究和认识,已经有成功经验。漂流运动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河流保护和公众参与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当下讨论环保组织如何促进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 不能再囿于岸边走水、水质检测了。对于一般的公众而非专家而言,水环境保护议题高大深远, 水的科学应用复杂专业,但我们并不能只把水作为一个被保护和被观察的客体存在。事实上,环境也并不是我们保护的客体,而我们是环境中的一部分,也是被工作的对象之一。
    水是与我们生命相关的最重要的资源。水环境保护的公众倡导和参与行动, 也需要真正地和水结合起来。我们相信, 只有真正接触过河流,置身于河流,体验过江河,感受过江河,才能激发起公众的热情与热爱,才可能在如火如荼的河流生态旅游开发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 寻找到新的和谐并存的可能。
    (作者系创绿中心广州办公室负责人)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