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漫野自然:让自然教育打破小众格局

时间:2017-09-18 10:20来源: 未知作者:春草

字号:TT
    六年前,马海鹏(自然名马车)初次见到绿色江河的杨欣老师时,这位从1986 年起就专注于长江源保护、有无数传奇经历的前辈,他对环境朴素坚定的关怀,让马车心头猛然一震:“世界上原来还有这种人,还有这种火把。”为保护环境去行动的热情“腾”地被点燃,还在上大学的马车,在假期来到青藏高原,成为了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的第一批建站志愿者。
    亲身参与环境保护的经历让马车感到,关怀自然生态、保护环境的事情很好,应该有更多人去做。在这条路上持续走下去,也成了他的选择。
    此后,马车先后做过上海绿洲的志愿者和兼职项目官员,负责自然教育及林业局的蛇蛙交易调查项目;之后在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做公众教育主管,负责MCF 的自然教育中心建设、志愿者培训及海洋垃圾清理项目。期间, 他还牵头了深圳萤火虫保育、古树保护等生态保护运动,引发广泛关注。
    在NGO 几年的环保、自然教育工作经历,让马车逐渐看到一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思考。
    深圳对自然教育有旺盛需求,但缺乏扎根本土的课程开发。当时在MCF 做管理工作的马车, 基本没机会做一线开发课程;而且,马车认为, 自然教育要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就必须推广到大众中去,但NGO 能辐射的范围有限,很难真正面向大众服务。在一些现实困境下,马车离开了MCF,于2016 年7 月,和两个伙伴一起成立了漫野自然教育工作室,尝试以自然教育解决深圳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

尊重自然,把伤害降到最低
    在马车看来,每个人做自然教育的初衷不一样,其活动的内容、想达成的效果,会各有侧重。有人从弥补孩子自然和生命成长的缺失出发,会先考虑孩子成长所需,他从环保领域走过来,就更看重环保。但有所侧重不是舍弃其他,而是要去平衡。
    马车觉得,自然教育活动首先要尊重自然, 要建构一定规则把伤害降到最低,如果收获比伤害更大,那么这个活动就值得去做。
    在自然教育兴起的这些年中,马车观察到, 罔顾自然教育目的、意义的抄袭式、复制式活动越来越多。很多工作手法是为了带孩子走进自然、体验自然、爱上自然、保护自然,但若只是流于形式,不仅不能唤起孩子对自然的欣赏关怀,反而很可能打碎他们对自然的憧憬,养壮他们对自然的破坏力。
    比如有的活动组织者对采摘和捕捉毫无限制, 这本身就破坏了自然之美,又何谈去欣赏、体验自然之美呢?
    自然教育活动常用的叶拓画,本意是希望通过观察植物叶片欣赏其形态、色彩之美,让孩子感受自然造物的神奇,拉近孩子与自然的距离; 在做叶拓画展现叶片之美的过程中,融入关怀自然的态度,带着孩子去思考如何把对植物的伤害降到最小。但现在不少自然教育活动本末倒置, 为画的形式而做叶拓画活动,少了引导孩子关怀自然的过程,很容易让孩子对自然的索取之心越来越盛。
    “形式其实无所谓, 但要落脚到欣赏和保护自然上去,而不是与之无关甚至背离。”马车说。

发掘本地资源,开发独家课程
    但是,自然教育到底该怎么做,目前国内没有定论。2016 年一次拜访生态学泰斗潘文石教授的机缘,让马车形成了一个推想:不同环境,人与自然距离不同,人与自然连接的方式也应当有所不同。
    在万物蓬勃生发的荒野,人置身其间就能被感染,与自然连接几乎无需任何引导;在农田,与自然有了一定距离, 人需要引导才能与自然连接……以此类推,与自然距离越远,与自然连接就越间接,需要的引导也越多。
    “课程如果能对应不同环境与人的关系特点去设计,场域的能量或许能更好地为活动效果加成。”那么,具有深圳本土特色的自然教育课程资源该如何解决呢?据马车介绍,这得从深圳的特别之处说起。
    十年前户外运动兴起之初,深圳有一拨爱花草虫鱼、地质海洋的人,把深圳河海山川走遍,在各自领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深圳自然观察界前辈南召旭老师写《深圳自然笔记》时,把很多对本土资源了如指掌的“深度玩家”聚集了起来。马车和团队与这些资深动植物、地质海洋专家及一些科研机构合作,把深圳的自然人文特色资源设计成了五大系列课程。参与者通过参与课程,可以认识人跟城市生态的关系,了解深圳的环境变化,探秘深圳的山河海洋,认识深圳野生动植物。
    在马车看来,自然教育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人与社区、城市的关系,其很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日常生活有更多可能性。“需要从认识家门口的一株植物开始慢慢前行,而不是一上来就奔向远方。”

联手政企推进自然教育常态化
    本土化的特色课程有了,但单靠漫野自己招募公众来参与,仍然没法解决辐射范围小的问题。“得把自然教育推动到几个领域:政府、学校和企业。唯有如此,自然教育才能成为一种常态化教育。”
    马车认为,深圳的小学教育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以北方地区为参考的语文教材,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教材中关于自然的部分内容对南方城市来讲无法匹配。比如关于季节的描述,“小草青青, 春天来了;荷叶圆圆,夏天来了。”是南方城市的孩子无法感受的。对孩子来讲,这些内容会带来认识上的错觉。
    教材问题老师可以纠偏,但如果老师对自然不够了解,无法将自然的信息跟教材结合,在依循教材上课时,就把孩子因教材形成的错觉又加剧了。比如十月布置一个寻秋的作业,彼时深圳还是夏天,秋向何处寻呢?
同时,如果家长不太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探究作业,孩子在自然探究中就会参与得很马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漫野正在尝试与一些生态环境良好、有安全保障和一定承载力的机构(比如保护区、政府科研单位等)合作,希望把这些地方开发成自然教育基地,针对学校教师做一些包括自然教育基础、深圳市自然文化概况、户外安全等内容的培训。
    此外,漫野也在一些政府部门举办的科普、公益项目中融合进自然教育的内容,并为有需求的单位和社区开设亲子自然教育的培训。
    于马车而言,他还希望能促进有关部门把深圳的公园、自然保护区纳入教育系统,在建设的时候就结合学校自然教育的需求来设计。“自然教育只有与日常顺畅融合,自然缺失、生态破坏的问题才能够被全社会的力量推动着得到解决。”
    “如果自然教育能在一座城市率先打破小众的格局,能在创绿家的支持下从‘森林城市’深圳开始,我们想,这会是一件很美的事情。”马车说。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