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环保意识空前高涨,如今,人们不仅关心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也关注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正成为推进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公众也有强烈的愿望,通过个人行为的绿色化,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萤火之光。但是,与公众积极参与的热情相比较,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和平台还十分有限,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以垃圾分类为例,尽管早在2000 年,北京、上海等地就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直至现在,我国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今年3 月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 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指出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公众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垃圾分类具有公众性,每个人都得参与,这就决定了垃圾分类的长期性,必须由简入繁,逐渐推进。公众并非没有分类的热情,但收运端的二次混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分类热情。再者,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让部分居民一时难以接受为垃圾付费。这就需要管理者从公众角度出发, 通过设计合理的奖惩规则将公众参与热情转化为参与行为。
与垃圾分类和公众生活息息相关所不同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与公众距离较远,虽然常规针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产生一定短期效果,也难以转化为有效的参与行动。类似的工作更需要有一份公众参与指南,为公众的环保热情提供释放渠道和平台,避免公众的无效参与甚至是负面参与,以有效参与和正向回馈激励公众参与的持续性、规范化、常态化。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