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原乡伦理:环境时空记忆的伦理范式

时间:2017-09-18 10:03来源: 未知作者:周国文

字号:TT
     人类不能逃离自身生存与生活的环境时空,也不能脱离充满故事与价值的环境时空记忆。环境时空记忆是一种在时间与空间系列中依存于物质并生成于意识的固有存在,也是源于环境生态基础上的时空观念范式。环境时空记忆是人类整体的记忆,而不是片段式的记忆,是与生活持续存在的记忆,而不是流连于乌托邦的记忆。环境时空如果能够深刻地融入记忆, 在观念的思辨中相信能够形成对原乡生态内在伦理关系的确定性认识。原乡是小环境,地球可是大环境。原乡毕竟是地球的单个节点,地球是原乡的源出空间。原乡置放了我们对生命的最初想象,原乡也收纳了我们对土地的先在认知。原乡作为生命对土地的时空记忆,表达出原乡在每个人观念意识中的终极存在,它所创造的基本格局既承认了伦理在原乡生活中的存在,又体现出伦理原则与原乡空间内在契合的天然性。
    立足原乡生态、注重原乡生态、回归原乡生态的伦理范式因应于此, 必须有对从原乡小环境出发到地球整体视域的大环境之伦理的基本遵循, 应该形成环境时空记忆格局中从个体生命到群体生命之伦理的新结构与新方式。我们有必要反思这种小时空、大尺度中生命泛化的地方情境,它需要对生活在原乡以及曾经生活在原乡的人们以及无言的道德主体——自然界及其非人动植物成员保持特别的关心,应对地方环境问题采取主动介入与应对的态度,在尊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的进程中,把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立足点放在伦理范式的确立上。

原乡伦理的追溯
    从环境时空记忆思考原乡生态, 并有效追溯内含其中的伦理思虑是否可推出一个原乡伦理?如果说原乡生态以对地方情境往事的回顾,在追溯的层面还原了传统作为伦理的存在, 它还是依靠人类的足迹与物质本源表现原乡伦理的精神背景,特别是在环境时空记忆框架之中的伦理溯源。原乡伦理是一种尊重地方价值的伦理形态,或者说它作为一种地方性伦理, 本着推崇出生地及相信血缘的原则, 一般从家族记忆和生活场景中寻找地方伦理的个人情感性与集体自主性。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从忠恕之道到始终情结,是否可以说每个故乡都是原乡,是否可以说每个原乡都有属于自己的原乡伦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血缘对于伦理的牵系是强烈的,那么相信自身本土文化的自觉性,也在构造着自身乡土思想观念的极大自觉。
    若承认有一种原乡伦理,原乡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吗?若它寻求的是原乡价值的挖掘,那么它需要不断寻找自然价值的坐标,凸显家族故事与乡土文化的深刻联系。在伦理意义上, 德性是持存的,是显而易见的固着于道德品质上的凝结。原乡是追溯精神风貌的地缘乡土,深厚血缘伦理的眷顾让原乡体现出从物质关注到精神怀念的博大精深。原乡记忆如能成为一种伦理约束,则它表达为精神范式中道德心性的固着,它是从个体生命史的意识当中生发出来有所担当的责任, 并努力提升个体家族史融入区域地方史的道德知觉。
    作为原乡记忆的伦理叙事,它一般在文化相对主义的范畴中,理解地方传统精神的价值所在,在环境时空记忆的格局中落实固有地域的乡土故事述说。蒂洛在《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说道:“人类的道德信仰和道德观念基本上是从他们的文化环境中学来的,人们在很多时候都倾向于摄取在他们的文化中社会所接受或认可的东西。”主张文化相对主义作为价值观存在的人类学家,把原乡作为精神坐标,以原乡伦理引证乡土社会经验的事实作为根据,在对原始乡土的地理确认和传统乡土文化的思想探索中发现各种基本价值的存在,挖掘各种体现原乡精神的文化习俗,彰显原乡符号在交往过程中的存在,并彰显原乡的细节魅力,把有效的伦理叙事作为乡土社会生活的标准、约束与规定。
秉持文化绝对主义的伦理学者, 其所深信的价值之普适性与观念的一致性,是跨越不同地域、文化与观念的伦理观的不变存在,但它是否与坚持文化相对主义及价值相对主义的原乡伦理有不同的的内涵,原乡伦理是否足以在自身的一片天地中自存呢? 环境时空记忆的多样性就足以说明了原乡伦理的地域性。

原乡的伦理范式
    环境时空记忆观念的内涵,需要在生存落地的实践中更深刻地体察, 如同原乡伦理需要在一定的范式框架中得以落实与检验。范式指的是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型,库恩1962 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范式概念,放到原乡伦理的语境中,需要在一定背景的观念体系中接受作为原乡因素的注入。范式在文本学的意义上“大体上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 和具体运用的‘范例’,还包括自然观或世界观等。范式是科学活动的实体和基础,科学的发展正是范式的运动。”(《大辞海 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501 页。)
    在一种多元复合的环境时空记忆的研究框架中,原乡结构融入伦理, 伦理观念进入原乡,环境时空记忆的范式进一步约定了原乡的伦理范式存在。伦理范式的原乡观念是伦理学研究路径进入地方主义情境的呈现,它从普遍价值的集合进入地域生态的状况,是个体情境融入系统化生境的展现。“如果说时间之流,是历史与未来交相叠现的述说,那么,人的新生, 如同在向前走的历史图景之中寻求实现的乌托邦。它不是超越于历史之外的。”( 周国文,《公民观的复苏》, 上海三联书店,2016 年,第26 页) 若把原乡的伦理范式理解为一种相对主义的道德观念,也就是说每一个地域都孕育了自己的地方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观念体系,每一个原乡都产生了自己的伦理信条。这种伦理信条一方面成就了地方乡土文化在价值观层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塑造了民族观念体系的整体性所在。
    原乡的伦理范式,是环境时空记忆的深沉述说。它不仅是来自原乡的伦理追忆,而且是在从原乡通往他乡、又从他乡回归原乡的路途之中的道德建构。张君劢在《儒家哲学之复兴》曾言,“今天,那些西洋文明,已经到达了原子力的时代。那么,西洋文明,虽然已经把原子力解放了,但是今日世界的不安问题,到底能否得到解决呢?它真是陷于没有把握的矛盾状态。” 它所体现的范式之意义,体现了从空间结构识别到返归伦理观念认同的格局。从地理、心理到伦理, 它在农业原乡之记忆碰撞自然生态历史的征途上,若能以新范式取代旧范式,农业伦理的固着则是一种沉淀效应。上天本然地创造了农村,人类后天地创造了城市。从更远古的效应中, 我们看到原乡对土地的眷属。或者说, 原乡在大多数人自身或祖辈的记忆里就是农村。它告诉我们不同的空间场景在不断转换,而与之相应的伦理范式则在提炼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不断完善。毕竟一种独属于原乡的伦理范式,是紧扣地域情境的伦理观念。把伦理范式作为一种方法论信条,放入原乡的农业情境与农村生活,它也并不是无限的,它总是在一定与空间地理位置相连的观念体系中折射出农业伦理的范式存在。
    如果说农业文明社会的原乡存在不能没有情感,那么置身生态文明时代的原乡思辨更需要一种理性。诚如研究不能没有范式,范式不能离开研究;范式是研究的脉络,研究是范式的载体。伦理范式作为观念范式类型中独特的一种,它也是一种道德思想价值自为的存在,它在融入故土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解析环境时空记忆的内在寓意,揭示人类、血缘与乡土之间潜在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本质规律,凸显进入场景化的生命历程中所具有的目的性、因果性与规律性,把握原乡伦理渗透着主客观互动状况之中境遇多元融合的诠释规范。
    但原乡的伦理范式并非可见的, 也并不是自明的,而是在对作为实体概念的原乡境遇的认识进程中不断得以澄清。原乡记忆与自然历史的伦理范式建立在一个乡土社会成员所建立的环境意韵及生态道德共识的基础上, 更离不开环境时空记忆所阐发的观念与价值。它以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理念统摄每个回忆与想念故乡的人们对于自然、世界、人性及亲情的价值界定。它所表现出的伦理格局与生命境界紧密有关。基于寻求一种适宜居住的生存权利,如果能突破传统的短期功利模式,我们将在一个更大的具有长期超越性的道德框架中,能够看到“像山一样思考”的思维方式对原乡的积极影响。如若进一步把握地球整体的价值准则,以期连接原乡记忆与自然历史,以一种伦理范式建立起观察世界及解决问题的视野与方法。

环境时空记忆中的原乡伦理
    总之,环境时空记忆中的原乡也在不断地寻找生命意义的线索,它回溯于农业文明作为此在场景的结晶, 它体现出的生活历程是一个伦理范式的基础。毕竟原乡不是一种道德假设, 它更多地是一种道德原点。它所塑造的道德标准,既是对人类在一个更清晰、更系统与更有记载的农业社会本源的追溯,也是对一种源自农村的道德信念在族群社会结构与宗族体系存在的体认。因为在概念范畴中,原乡既是乡村事实陈述之过往的代名词, 它也是农业价值陈述在回溯意义上的终极目标。
    原乡是环境时空记忆的源生地。原乡不仅是一个情感共同体,更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原乡所体现出的道德关切,既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家族结构之中,也表达在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记忆交往当中,还揭示在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之中。从人际关联的角度而言,它是否难以走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血缘伦理格局?而在人类与自然界相关联的意义上, 原乡伦理最深刻地关联着农业伦理的渗透,从土地之上农作物的耕种到家居之田园的存在,从农业劳动力及生产方式的人工性到自然场景的原乡血缘, 农业生态的环境时空触生了最具有朴素意味的原乡伦理。
    从自然生态的层面思考原乡伦理,它需要我们重新反思人类生存的环境时空记忆以及包括土地伦理在内的乡土情感能否真正创造一种原乡伦理的态势?“我们的道义责任到底有没有终点?或者说它是否应该延伸到森林、平原、湖泊、河流、沿海水域、海洋、山脉直到整个生态系统?现在许多人都相信是的。”(詹姆斯 ∙ 克里斯蒂安:《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原乡伦理的关怀是否应该包括一种土地伦理?就像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所说的这是一种来自土地的承诺,是对自然价值的尊重。这种宏观的原乡伦理,立足故乡、放眼世界,从单独的个体进入群体的人类,早已超越了原乡伦理的对于某个地点的怀念,而进入了人类普遍意义的环境时空记忆。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17 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环境伦理视域中的生态公民研究”<17BZX128> 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