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绿色之友 (注册名:南京大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由各行各业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以及大学教授,环保、教育、科技等部门专家组成。自2001 年开始筹备至今已有16 年,专职、兼职工作人员28 人。
江苏绿色之友是一个“懒”机构
江苏绿色之友的宗旨是推崇环保、追求自然、倡导绿色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定位是推动完善参与的理念制度、途径和技巧,倡导绿色文明,具备良好的公信力,创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愿景是以环境教育和自然保护为基石,建立和传播具有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事业,集合自身和各方力量推动观念、知识传播,推进制度的创新和实践,创建成为一个集调研、倡导和行动的公共平台。
近20 年来,江苏绿色之友坚持“1+1=2,2+4=6”的工作方法,在自身具备的人员、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学会借助外力。“1+1=2”是一个方法加一个行动,“2+4=6”,其中的“4”是指借助四个方面的力量,达到整合资源的目的。所以,我们常说江苏绿色之友是一个“懒”机构,是在充分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开展各项工作的, 经常与相关单位联合推动环境保护。
开展宣传教育,用人去影响人
近期,我们主要围绕环境教育、环境保护与监督、公众参与、倡导并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等开展工作。我们认为,仅仅依靠一家组织和一个人,环保是很难做起来的,但是如果我们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参与平台,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平台,通过他们的点滴行动向外辐射,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第一,开展环保法、大气法的宣传普及。为了提高全社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的关注度,在江苏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的指导下,环保社会组织深入社区、学校、企业进行普法宣传,直接受众10000 余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借助政府部门和专家的力量,重点在社区、企业、学校等做好相关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如何用法规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用法律的武器对污染企业进行监督,促使污染企业像过街老鼠一样。
第二,我们大力推动环保宣传进企业,让企业正视自身存在污染的原因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我们会邀请企业、专家,让他们面对面交流。一方面了解企业的需求,推动企业进行信息公开,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的污染进行诊治。
第三,连续十三年开展江苏美境行动评选活动。在大学、中小学校学生中开展环保公益性实践活动, 利用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的环境资源,以小组、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 自己设计并实施环保方案,推动青少年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同时,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既改善了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又提高了观察、语言表达和写作等综合能力;并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家庭,影响社会,共同肩负起善待地球、珍爱家园的责任。活动自2004 年开展以来,已覆盖江苏省80%的市、县,累计参与学校3000 余所,直接参与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师生15 万人次,有35% 的学校实现了全校参与。
第四,开展“人人参与,共建绿色社区”。通过环保宣传、共建揭牌、结对植树、环保演出、展板展示以及物品的捐赠、交换、义卖等活动形式,向公众宣传珍惜资源、节约能源、选择绿色生活、倡导绿色消费、以人人参与的方式共建绿色社区。活动吸引了社区居民、环保社会组织和高校师生的广泛参与,为建立公众参与环保监督机制,提高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一种大家关心社区、社区爱护大家的新风尚做出了努力。
多措并举,保护水资源
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因此水资源保护也是江苏绿色之友重点工作之一。
以推动公众参与秦淮河水资源保护为例。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它的水质好坏市民十分关心,江苏绿色之友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能力,搭建了政府、民间、企业、社区居民的对话交流平台, 促进了秦淮河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一是成立由环保、水利、教育、科技、NGO、媒体、居民、企业等单位组成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协调组,便于开展活动。二是构建政府部门、媒体、NGO、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NGO能力建设机构互动的合作模式。三是开展秦淮河水资源调查。四是招募志愿者并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建立健全志愿者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资源保护,同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为整个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五是构建信息平台。六是开展试点社区、学校的讲座,组织专家和志愿者及自身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分期、分区域面向社区、学校开展水资源和水污染状况以及节水科技知识的讲座。七是开展监督与宣传。八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活动的开展为社会组织、媒体、学术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对话也卓有成效。保护秦淮河活动持续开展到今年,截至2017 年6 月,秦淮河边污染企业整改达到80% ~ 90%。目前来说,河道污染中生活污染比较多,还存在阳台污水直排河道的现象,此外, 农业污染也是目前河水污染的原因之一。我们将继续针对秦淮河周边存在的生活、农业污染现象,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同时加强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大家携手一起努力,守护秦淮河生态安全。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