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接触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在1986 年底, 彼时我还在西藏从事环保相关工作。那年,西藏自治区准备上马拉萨啤酒厂项目。大概是高原缺氧的缘故,西藏的白酒消费量不大,而啤酒的人均消费却很大,一般单位过元旦、过春节开茶话会,每人面前摆几瓶啤酒算是很正常的事情。
藏族节假日逛林卡,啤酒都是成箱地往帐篷里搬,大有跟传统饮品青稞酒平分天下之势。那时西藏的啤酒都是由内地拉进来,在青藏铁路开通之前,一瓶啤酒的运输成本要远高于生产成本。所以,在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而动工的四十三项重点工程完成后,拉萨啤酒厂的兴建就成了重中之重。啤酒厂按规矩做了环评报告书,成形的报告书理所当然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环评报告由当时的西藏自治区工业厅委托北京的一家建筑设计院完成,看上去很规范,但究竟是否真的规范, 因为非专业人员,说良心话我还真的不大懂。我刚从拉萨东郊的面粉厂驻地赶回来,作为自治区扶贫工作组的一员,我盖蔬菜大棚的技术要远胜过我对环评技术的了解。但既然把我从扶贫一线提了回来,怎么着也得认真看过环评报告。正当我边对照有关理论书籍边看环评报告的时候,环评小组的一员说了一句让我很丧气的话:你们确定要做环评?
我明白他的意思:意思一下得了,别太当真。
十多年后,我已经离开环保行业,而环评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手里却成了发财的工具。我家乡的一哥们儿巴巴地赶到北京,说因为当地的环保局长顶撞了领导,他公司的环评资质被取消了。那两年大多数人还不把买房当个事,而这个哥们儿已经别墅都换过一套了,算起来环评收入占了他原始积累的很大一块,所以他不能没有环评,没有这个资质他的公司会死得很难看。说实话我真心帮不上什么忙,但冲这哥们儿后来又换了套更大的湖边别墅来看,估计这个资质已经被他拿下了。
几年前有两个朋友来找我,说我既干过环保,又做过青少年公益教育,何不发挥余热,一起做做环境教育培训。我一听, 倒是个好主意,眼看就要退休,找点事情做也不至于晚年无聊。我问他们做什么培训呢?他们说,做环评培训怎么样?来钱快。我吓一跳:这俩哥们儿胆子也太肥,居然敢做环评培训!
在我眼里,环评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技术含量高,责任重大,轻易碰不得。我不否认,环境评价、环境技术事关国计民生, 本身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前提是要运用得当,要真正为经济发展、为项目建设把好关。环评意识的普及是件好事,但到了有些人那里就难免变味儿。
很多年前,一个从来没做过企业质量管理的朋友说他正在做九千和一万,我听了摸不着头脑,后来一看资料,才知道是ISO9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7 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我这朋友速成了一下,就敢去做这种培训了,而且,据说还做得风生水起,狠狠地赚了一票。再过了几年,我自觉对这个9001 有了相当的认识,再向这个朋友请教,不料他早已转向改做证券了。他的看法是,一项认证技术无非是块敲门砖,只有尽快变现才是王道,而什么技术都没有钱生钱来得快。
我越发感觉自己是“落后”了,后来撺掇我做环评培训的朋友连这个都不稀得做了,他通过一些关系,直接进入环保企业上市的环节,还以此给我洗脑,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 不学习就要被淘汰。我回复说,我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步子不能迈太大。到现在,我对环评的具体实施还是不甚了解, 但我依然很敬畏那些做环评的人。这种敬畏就像当年在拉萨近郊帮农民搭蔬菜大棚,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不用心是做不好的。我很确定,我们现在依然需要做环评,认真做,不要脑子里尽打着变现的主意。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