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永怀惊奇之心感知自然

时间:2018-04-18 09:44来源: 未知作者:邢宇宙

字号:TT
     前不久作为志愿者担任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一项赛事的评审,结束后收到了他们赠送的礼物,其中有一本雷切尔·卡森的《惊奇之心》,译者是着名的翻译家、自然之友会员王家湘教授,想必文学爱好者应该不会陌生,她是《汤姆叔叔的小屋》《瓦尔登湖》的译者。说到雷切尔·卡森,她的《寂静的春天》已成为环保运动史上极为重要且影响力广泛的着作,但这本名为《惊奇之心》的小册子恐怕知道的人就要少很多。如果说前者卡森揭露了滥用杀虫剂对于环境的破环,展现了一名环保卫士的勇气和力量, 那么后者卡森就变身为自然文学作家, 也像是一名长者在缅因州的小屋里、海滩边、雨林里,将她的真知灼见化为只言片语,为广大读者娓娓道来。
    阅读《惊奇之心》,首先你不用担心时间,因为它从体例上本就不是一本系统的论着,只是由12 篇零散的笔记构成。尽管她曾想将其扩充成一本着作, 但是终究未能完成,该书是在她逝世后才得以整理出版。其次阅读起来非常轻松,文字之外配有着名摄影家尼克·凯尔仕的照片,隽永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片相得益彰,或许正好实现了卡森“如若完成,犹如天国”的遗愿。根据编者讲述中文译本考虑到篇幅,不仅配上了作家迟子建的序言《听海的心》,还增加了学者程虹的论着《寻归荒野》的序言——《重述土地的故事》,将卡森的文字放到美国自然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去,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卡森的思想。
    读罢掩卷,不由得基于自己三重身份展开思考:一是作为一名环境议题研究者,联想到国内正在开展的环境教育或者自然教育,其中既有环保宣教部门主导、各类学校参与,也有环保类社会组织等力量的推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二是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卡森的自然教育理念和方式,引发对于学校教育和知识传授方式的思索; 三是作为一名幼儿的父亲,面对孩子对未知世界常有的惊奇之表现,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以及未来如何引导她更好地理解和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与关系等等。
    带着这三重关注回头细读,让我惊叹的是,在卡森这些看似散乱的笔记体中,传递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基于感知的自然教育观,不仅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而且现在看来既不过时, 也很有启发,于我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启蒙。
    一是何种理念?卡森的写作对象是普通大众,尽管她的表述更多地针对孩子——保护孩童的惊奇之心,但实际上是写给成年人。当前一些自然教育活动越来越组织化、专业化和机构化,这在效率和效果方面固然有种种可取之处, 但是卡森指出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通过简单的工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自然观察,将之完全融入到日常生活行为之中,不介意“打乱他们上床睡觉的时间”、“弄湿衣服”,甚或是“把泥带到地毯上”, 因而给予孩子更多机会感受自然,并引导孩子“分享事物带给我们的乐趣”。这种颇为接地气的教育理念,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一致,强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求知欲,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进一步来说,这种基于自身感知的探索发现,也有助于青少年环境意识和行为的知行合一。
   二是谁来引导?卡森写道:一个孩子要保持他的惊奇之心,至少得有一个成年人的陪伴,后者能与他一起重新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快乐、激动和神秘。在书中她以自身与侄子罗杰的相处为例,描述了他们之间如何感知自然和分享发现。在婴幼儿时期,家人的陪伴和教育占据着重要位置,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培养自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青少年阶段学校和老师分别扮演着重要的场域和角色,因此将自然教育的理念和课程植入现行教育体系之中就异常关键。
    三是如何引导?卡森首先强调孩子感知的重要性。在卡森看来,对于孩子和想要引导孩子的父母来说,感知远比认知重要得多,而且应该尊重孩子主动的探索和发现,因而是一种基于乐趣的共享,而不是单向的施教或解释。卡森写道:
    如果客观事实是日后生产出知识和智慧的种子,那么情感和感受就是种子赖以生长的沃土,而儿童时代的早期是土壤的准备时期。一旦唤起了对美的感受,与对新鲜和未知事物的兴奋感,同情、怜悯、赞赏或爱的情感,我们便会希望获得使我们产生了情感的这些事情的有关知识。这样的学习,意义会更加持久。为孩子铺就一条渴望知识的道路, 远比向他反复灌输他尚未准备好吸收的事实更为重要。
    卡森指出对于自然的观察和感知, 不应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她注意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荒野早已远离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但是它可以是在家附近的公园,也可以是观察厨房窗台上花盆里的唯一一粒种子,甚至只是听风听雨。因此我们需要动用身体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你的孩子一起探索大自然,能够大大增进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受”。在这个意义上,自然教育的设施、场所和专业技术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拥有感知自然的意识。反观当下,我们的城市并不缺少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乃至绿地等设施和场所, 需要与此匹配的是人们的观念和意识。
    四是带来什么?卡森问道:保留和强化这种敬畏及惊奇感,承认某些事物超越了人类存在的感知界限有什么价值?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仅仅是一种愉快地度过童年欢愉时光的方式,还是具有某种更为深刻的意义?她的答案是: 那些生活于地球之美和神秘之中的人, 永远不会孤单或对生活感到厌倦,无论他们的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烦恼或忧虑,他们总能找到途径获得内心满足, 重新振奋起生活的激情。换句话说,生命的力量一部分就是源自人类与自然的连接,通过接触、感知、敬畏甚至信仰自然,我们才能拥有快乐的能力。正如她的美好愿望是“赐予世界上每个孩子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无法被摧毁, 能够永远有效地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力量源泉”。
    为什么一再强调孩子?因为在卡森眼里:孩子的世界是清新、陌生而美丽的,充满了惊奇和刺激。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那种明察秋毫的眼力、对美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事物的感受力,在我们尚未成年时就已经变得迟钝甚至完全丧失了。的确,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教育和塑造人格。读到此处,我强烈地意识到作为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可以将卡森的教育理念和自然教育观分享给更多人,并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和子女教育中践行,保护和激发惊奇之心,感知和享有自然之美,也有助于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