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村面源污染因其“面广点多、源头分散、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点,长期受到忽视,从而成为大部分湖泊和江河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影响饮用水安全和水资源保障,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2016 年和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等,均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表明了国家对以面源污染为主因的农村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治污的决心。农村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而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又是首要任务。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公共资源匮乏,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地区的污水大多没有经过适当处理,直接就近排放,导致我国大部分村镇周边的水体被污染。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农村每天直接排放超过2000 万吨的污水,农业污染源中的总氮(TN)、总磷(TP) 分别占总源量的57.19% 和67.27%。近96% 的农村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 在降雨的驱动下,随地表径流流入江河湖库,随地下蓄渗或地下水径流进入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中国地下水近50% 被农村面源所污染,湖泊的氮磷50% 以上来自于农村面源污染。随降水径流和渗漏排出农田的氮素中有20% ~25% 是当季施用的氮素化肥。就地表水(湖泊等)硝态氮的污染而论,氮素化肥占50% 以上。
农村水体污染导致农村居民饮水困难,恶化居住环境,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对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很多具有严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农村,加剧了农村水污染。
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种植业排水、畜禽和水产养殖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等面源污染以及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是导致农村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健康。
种植业面源污染
化肥农药的超量投入和不科学的施用是种植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农作物化肥的用量上限为255 kg/hm2,而我国目前化肥平均用量已经达到400 kg/hm2,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 左右。太湖流域水稻生产农民的习惯氮磷肥施用量为300kg/ hm2、110kg/hm2,但保产减排的的氮磷推荐使用量为225kg/hm2、80kg/hm2,小麦生产农民的习惯氮磷肥施用量为230kg/hm2、80kg/hm2 ,而保产减排的氮磷推荐使用量为180kg/hm2、45kg/hm2,可见农民稻麦生产普遍存在过量施肥现象。
2015 年我国农药生产总量就已达132.8 万吨,平均施用量2.33 kg/hm2,农药有效利用率不足10%。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畜禽养殖废水
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显示,全国污染物总排放量中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的占比有所上升。近几年城乡畜牧业规模发展迅速,城镇郊区建立起大批养殖场, 但畜禽养殖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落后、设施条件简陋,粪污排放方式散乱等问题。粪污普遍采取简易处理还田, 废水一般通过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排放。我国每年产生各类畜禽粪便38 亿吨左右,利用率约为60%。粪污处理与处置不当产生的氮磷流失,成为了水质污染氮磷重要污染源,并产生巨大的重金属及抗生素环境污染风险。
水产养殖废水
近20 年来,集约化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所含的氮、磷大约只有9.1% 和17.4% 被鱼利用,其残剩饲料和鱼类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对水体、沉积物等造成严重污染。水产养殖中使用的各类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残留物也污染了水域环境,使一些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干扰了野生种群的繁衍和生存,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水体污染又反过来制约了水产养殖的发展。
农村生活污水
全国每年废水总排放量达600 亿m3,其中乡镇污水达200 亿m3,农村生活污水达80 亿m3,我国有60 多万个行政村、250 多万个自然村,其中有96% 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是农村水源地潜在的安全隐患,还会加剧淡水资源的危机,使耕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害农民的生存发展。
农村工业污水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在带动农村小城镇复苏和兴起的同时,使得周围环境严重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17.5% 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此外,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中后期阶段,在此过程中由于城市“生态门槛”的不断提高,大量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向郊区与农村迁移,产生的污染物给农村环境增加了更大的外源输入性压力。
农村污染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监测、监管体系不健全
农村面源污染具有量大、面广、分散的特点,排放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和广泛性特征。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面源污染又呈现显着的区域异质性。农村环保监督管理力量薄弱,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在县级以上设置,且缺乏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和科学合理的监测体系,致使农村污染的底数不清,进一步增加了政府监督管理农村面源污染的难度。
污染防控技术支撑不足
我国在水污染治理重大专项、科技支撑、环保公益专项等科研项目方面已取得系列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成果,但仍缺乏适应面源污染量大面广特征的低成本、易推广、因地制宜、高附加值利用的防治实用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维持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化肥替代增效减量技术及低成本的农田排水氮磷高效净化循环利用仍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急需解决的技术关键。如何提高分散式畜禽粪污处理效率并实现产物高值化利用是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的核心技术问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建立设计、施工规范, 增强技术的高适用性,并实现长效管理。对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仍需进一步研发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及氮磷资源化利用的高效处理技术。
缺乏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污染控制技术未能长效运行,系统要素单一, 考虑系统污染物削减为目标,而没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 一旦失去外源资金输入,则系统的运行效率低下或运行停止。具体表现在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后期维护不到位,池塘循环水池清洁养殖工程多数未实现循环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运行不正常,分散生活污水因缺少运行维护资金而停止运行。另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还存在责任主体不明晰,法律、政策、资金投入、技术、服务环境及配套能力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缺乏完善的农业复合污染防治长效运行效果评估技术方法和长效管理机制。
宣传教育、知识普及力度不够
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淡薄,主要关注点是农产品的产量与效益,对生产系统产生的面源污染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且面源污染防治、秸秆的收集转运需要增加额外的投入,在缺乏强制性规定和经济激励手段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治理和保护对策
强化流域农村污染监测、监督管理能力
针对我国农业污染区域性强、季节性强、来源复杂等使用特点,以流域为单元,通过选择监测对象、筛选面源污染指标、配置监测设施设备、确定指标获取方法、监测数据分析和管理等步骤建立监测方法,制定监测规范,进行动态监测技术及溯源技术研究,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体系,解析流域主要污染物的源和汇,确定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及重点监控品种。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管的人员队伍和技术体系、网络体系、预警体系,形成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注重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种资源利用率,避免农村资源的浪费,既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也能实现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效果,实现循环农业。
在种植业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提高化肥利用率,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大力推动先进科学节水灌溉技术;种植无公害农作物,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加快研制高产和高抵抗力作物,从本质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控制污染,使农业生产体系产生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加快由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精密型的生态农业生产的转变速度。
在畜禽养殖业中,强化对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 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的综合处理技术,鼓励农民将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实行相对集中饲养,污染集中处理的对策。
研发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用技术研究
研发分散式污水以废治废高效处理技术,探索能源化、减量化的农村生活垃圾、秸秆等废弃物处置方法和畜禽粪便沼气化、肥料化技术,实施农田径流、地表径流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并在污染物最终受纳的河浜开展生态河道污染物拦截技术研究,形成农村面源污染“源头- 中间过程- 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集成技术和“步步拦截、层层削减”水污染治理模式。实现不同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方式下种植、养殖、农村生活污染和面源一体化系统控制。构建小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展的各项示范工程,进行社会经济可行性、生态环境改善状况、运行管理状况,以及适用性和推广前景评估。
完善工业企业管理,控制污水排放
地方政府应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排放许可审批,并督促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对污染物处理能力, 从源头预防工业废水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对于会造成严重污染且无法达到治理要求的乡镇企业严格按照要求关、停,防止工业废水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在社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可引进一些无污染或清洁生产较为先进的企业;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根据“谁发展,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水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责任,依法收取各项水费包括水污染防治费用、节水补偿费等。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生态建设意识
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的根源在于转变农村居民和企业的环保观念。立足于我国农村实际,农业、科技、环保部门协同制定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制度,切实宣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基层干部群众、广大农民、农业生产者和工业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维权意识和对农村污染治理的参与意愿。倡导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对垃圾集中处理,避免随意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倡导在群众中互相监督,避免企业和个人对排污行为的包庇, 对排放严重的企业和个人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罚。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必须对症下药,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成功实践,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各级政府明确责任分工,统筹规划,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 因地制宜地对农村污水进行综合治理,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为早日实现美丽乡村而共同奋斗。
(张毅敏系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中心负责人,博士,研究员;高月香系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中心副研究员;巴翠翠、李志豪,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