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塑料的时代和隐患

时间:2018-06-25 16:18来源: 未知作者:李泓萤

字号:TT
    一周前朋友圈里发起了一周零塑料挑战,一周后的现在,我看着桌子上一字排开的四个矿泉水瓶、塑料盒装着的一盒金橘,还有中午喝完没来得及扔的酸奶塑料瓶,头顶仿佛飘着“失败”两个大字。
    回想起来,刚开始的两三天我刚好在家休假,做得还算不错,唯一一次“犯戒”是在医院探望亲戚,聊了三小时口干舌燥,不得已买了一瓶矿泉水。买之前心里很纠结,不愿意这样一个完美的计划就被这瓶矿泉水破坏了,但最后还是屈服于生理需求。离开家出差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一路上不知道喝了多少瓶矿泉水,用了多少塑料袋,尤其在一些没有实施限塑令的偏远地区,更不用说各种包装的食品。最后出于内疚,将各个小贩给的塑料袋收集起来送给了一个卖水果的大姐,希望她能够重复利用这些袋子。总之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难离开塑料。
    就拿塑料瓶来说,全世界每分钟就大约用到一百万个塑料瓶,相当于每秒钟两万个塑料瓶被消费,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预计到2021 年将会增长20%。尤其是在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多的人开始选择使用便于携带的塑料瓶。有学者称,中国每年消费的瓶装水大约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虽然目前我们使用的大部分塑料瓶都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完全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 但问题在于回收体系十分不完善,不仅是对塑料瓶,也包括其他的塑料制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扔的塑料去哪了?塑料循环利用的前提是分类,塑料行业协会将塑料分为七类,而对这些塑料进行单独回收是常见的处理方式。这就要求大众在丢弃塑料垃圾时进行分类,相关的部门或公司才能针对不同种类的塑料进行相应的处理,一些种类可以循环再利用,一些种类就直接丢弃。但在中国,垃圾的分类设施和制度还不够完善,我时常怀疑即使我把塑料制品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它们也很可能和不可回收垃圾一并被处理了。而我们不曾关注或想到的一个人群,城市中走街串巷的拾荒者们,其实是目前塑料垃圾回收中的主力军。他们从路边的垃圾桶或者小区里收集各种的塑料垃圾, 再将其分类卖到城市的回收站。但这样的回收方式无法支持整个城市庞大的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如果再考虑到拾荒者的生存现状,这显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如果没有严格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 那塑料最终去了哪里?答案是,无处不在。
    一些塑料被陆地填埋,而另一些流入海洋,这些塑料随着洋流不断迁移, 大量的海鸟和其他海洋生物因为无法辨别而误食塑料垃圾,造成死亡。其中一些塑料在迁移的过程中被磨成细小的塑料微粒,由于短时间内难以被降解,就更容易被海洋生物摄食,并富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洋流的关系,英国曼彻斯特的一条河被发现是全世界塑料微粒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
    不止海洋,这些塑料也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进入到土壤中。在瑞士的一项研究中,调查者发现塑料微粒已经对当地的土壤造成了污染,即使是非常偏远受到保护的地区,也未能幸免。人类饮用的水源也不能幸免于难,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水源检测中已经发现了饮用水中含有塑料纤维。加之海洋生物误食塑料受到的影响,人类的食物链安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兜兜转转,与生态系统中所有奇妙的循环一样, 我们丢弃的塑料垃圾又回到了我们身边,甚至身体里。
    所幸的是,科学家不断探索,找到了降解塑料的方法,曾经作为世界最大的塑料垃圾进口国的中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减少“洋垃圾”的进口。然而技术和政策目前还不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塑料消费需求,所以“回收不如零废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做的就是把每一天都当作零塑料挑战,并确保用过的塑料得到合理的回收。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相关阅读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