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爱芬环保”)于2012 年8 月 正式注册成立,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城市垃圾分类进程的环保公益机构,核心工作是为社区提供垃圾分类的解决方案,以及社区培训、咨询和顾问服务。爱芬环保在静安区的扬波大厦创建垃圾分类的“扬波模式”、社区试验点,获得了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赞誉。成立至今,爱芬环保已在上海市静安区、普陀区、闵行区的229 个小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社区千姿百态,社区工作繁复如丝缕, 但社区总有它“相似的脸”,有它的统一性和规律。6 年来,通过在200 余个社区中的历练,我们对社区有了深入了解,逐渐掌握了在社区开展工作的方法、技术、模式,试图把握社区工作的“火候”,触摸社区工作的“灵魂”。
我们对待社区,有两个“基本法”: 第一个是“入社区法”,要在社区推动工作, 必须要进得去社区,深入社区,帮助社区实现工作目标且带来社区的改变;第二个是“出社区法”,我们始终是外来组织, 是协助者和推动者,我们进入社区的目的是希望能在工作完成、团队建立、制度完善后退出社区,让社区自己自如地运行和管理社区事务,实现良性循环。在社区需要的时候我们进入,不需要的时候我们退出,这是外来组织做社区工作的辩证法。
了解社区
进入社区不容易。要进入社区,我们要回答以下问题:
你凭什么可以进入社区?到社区去找谁?社区工作的利益相关者是谁,他们在社区各自有什么样的权力和利益,他们之间关系如何?社区的需求是什么?社区有开展某项工作的意愿吗?社区有什么资源可以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社区为什么要理你?你可以带去什么?他做某项工作的好处是什么?他做了这件事可以为社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你是不是能满足或回应他的需求?在社区里,垃圾分类的核心利益相关方有:
社区管理者——我们一般称为“三驾马车”,包括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三者各司其职,充分互动, 形成合力,就能保证分类取得成果。
社区志愿者——来自居民中的党员或积极分子, 负责垃圾分类开始之后的宣传和监督工作。
居民——垃圾分类的执行主体。
我们的角色
爱芬环保在做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是“推动者”,我们一般在以下几方面为社区提供支持:
第一,培训。为社区管理者提供集中、专门的培训,让其学会并在社区使用这些专业的工作方法,推动本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第二,咨询服务。为社区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帮助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在关键节点上进行支持。
第三,工具包。为社区提供专业的垃圾分类工作工具包,包含各种培训教材、教案、视频、游戏、海报等, 供社区根据需要选用。
第四,志愿者课程。志愿者是垃圾分类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社会组织可为社区管理者提供志愿者管理课程,帮助其在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使用过程中更加规范和专业。
第五,陪伴和带领。大量社区型社会组织,需要经过严格培训后,去实地协助社区开展工作,帮助解决问题,反馈情况。
系统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我们在每个社区的工作时间,从4 个月到8 个月不等。这段时间,足够我们跟社区管理者(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以及志愿者团队建立比较深入的联系, 推动他们成立工作小组,并在3 到6 个月之内完成垃圾分类的工作目标。我们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工作方法“三期十步法”:
我们把整个工作分成三个阶段:导入期、执行期和保持期。每个时期都有很多固定的工作流程。一般来说,导入期最长,需要2 ~ 3 个月左右,这段时间工作越扎实,后面的工作就越好做。导入期的工作包括:进行细致的社区调研,了解社区基础情况,包括小区类型,年代,居住人群特征,小区居委、业委会、物业情况,硬件条件,党员和志愿者情况等。
调研后,我们会以街道名义召开一次大型工作坊, 让社区的核心人物都来参加,这个会议是参与式的, 让参与者讨论,我们也会提供垃圾分类难点问题的专题讨论以及大量案例。通过这个工作坊,社区对他们要做的事情以及开展工作的步骤和难点已有了解。
接下来,各个小区要进行硬件改造,包括垃圾厢房改建、高层垃圾桶撤除、多层垃圾桶并桶。硬件改造是最重要的条件,居民会因为看到硬件改造增加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社区组织也要成立起来,除了“三驾马车”要成立指导小组外,志愿者们要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志愿小组。
大量的宣传动员后,培训工作就开始了。我们通常会让社区动用他们一切能想到的宣传方式,从黑板报到小喇叭,从上门敲门到微信通知,大小会议都讲垃圾分类。党员和志愿者最先被动员起来,由他们再去动员普通居民。同时,针对志愿者、保洁员、物业的培训也都同步执行起来。通过大量宣传和培训,为社区制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这些工作结束后,我们会用一个仪式性的方式来真正启动,那就是向每户居民家庭发放一个湿垃圾桶, 这也是上海市政府给居民的福利。
之后就是较长的志愿者值班工作。向居民宣传到不到位,全靠志愿者。志愿者2 ~ 3 个月内持续站在垃圾投放点附近值班,足以多次碰到每一户家庭,面对面向他们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技能。很多城市都有针对正确投放垃圾分类居民的积分奖励,或者其他奖励措施。这些措施在没有法律强制力的情况下,也可以较好地激发居民积极性。
在“执行期”结束后, 需要对社区内长期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尤其是辛苦的志愿者们,要给他们最大的鼓励。之后,就是和社区共同制定未来的管理制度,包括物业管理制度和后期宣传监督制度。前者主要由业委会和物业来负责,后者主要由居委会负责。
一个社区走完这个步骤,基本可以确保社区垃圾分类目标可以实现。同时,这套方法对开展其他针对家家户户的、需要长期进行的社区工作同样有效。
垃圾分类带来多重改变
在垃圾分类初期,大多数居委会和物业都担心:做垃圾分类太麻烦,做了吃力不讨好,做不好遭人嫌。但实际情况是, 垃圾分类做好了,带来的改变很大。
给物业公司带来的好处
曾有一个小区刚开始做垃圾分类时, 物业经理态度不冷不热,被动参与。而在项目开展两个月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他主动邀请我们去另外一个小区继续开展工作。他说:“做完垃圾分类后,感觉好处很多。”再问他有什么具体好处,他说, “垃圾厢房非常干净,老百姓的投诉少了, 抱怨少了,我们日子好过了!”做垃圾分类后,得益最多的往往是物业公司。这些好处包括:小区环境好了,物业费好收了, 居民投诉少了,与居民沟通更顺畅了,各项工作好做了。
在居委会方面,如果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做得很扎实,跟居民的联结会大大加强, 居民对居委的工作会更有认同感,会有更多志愿者加入社区工作。
给居民带来的好处
垃圾分类后,社区的人际生态发生微妙变化:各种角色的人的交互骤然增加。一位保洁员教业主分湿垃圾,业主把自己家的可回收物送给了保洁员。一些小区的居民比邻而居十几年并不相识,却由于做志愿者的缘故认识了很多邻居。因为垃圾要分类,志愿者和居民之间,居民和居民之间,在垃圾厢房附近驻足的时间多了, 大家无形中的交流多了。
从社会建设的意义上看,我们希望建立的社区“守望相助”、“互帮互助”、“敦亲和睦”的氛围,在社区里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中,慢慢建立起来了。
给相关部门带来的好处
不仅社区在发生改变,和垃圾分类相关的各个部门,彼此之间也逐渐建立了联系,街镇市容部门与小区物业、居委会间的交道越来越多。比如,环卫部门的清运员原来不与社区直接打交道,因为湿垃圾清运过程中需要跟社区交涉的事多,与居民的联系渐渐多起来了。居民也借此了解了湿垃圾的清运流程和最终流向等信息, 还常有意无意地监督着环卫工作,一看到发生混装的情况,马上打电话到社区举报。这些交流的发生,都在无形中促进社会各种力量的交流和社区的融合。
给回收企业、机构带来的好处
拾荒者、回收企业、保洁员、居民、物业公司、回收药品的药店、衣物回收机构,这些原本沉默和固化的角色之间慢慢有了互动,这给社会、社区增添了活力。
这些改变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做垃圾分类,不是给社区或社会带来麻烦和负担,而是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带来好处。只有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大家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入得来,出得去
我们认为,以垃圾分类工作的复杂性而言,当前社区管理者的能力,尚无法承担起在社区推动垃圾分类的责任。应较快速地提升社区能力,以满足垃圾分类工作的基本要求。或者反过来讲, 借助垃圾分类的机会,建设或补足社区的能力,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箭双雕” 之举:既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又提升社区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
特别重要的是,垃圾分类始终应以社区为主导,外来组织只是协助者、推动者, 资源提供者、陪伴者。外来的社会组织不能越俎代庖,取代社区“执行”具体的社区工作。社会组织存在的惟一目的,是帮助社区提升能力——开展垃圾分类、进行居民动员、寻找或联结的能力,在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后,把社区还给社区。社会组织进入社区的目的,是为了结束使命后更好地离开社区。
(作者单位: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