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仍需加强

时间:2018-08-15 16:34来源: 未知作者:罗来军

字号:TT
    长江经济带在国家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2014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长江经济带”列为新时期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三大支撑带战略”之一,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并驾齐驱。2017 年2 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再次明确长江经济带发展肩负谋划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重大历史使命。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的经济地带之中,人口集聚最多、经济体量最大、生态资源最盛、发展潜力最强,对协调区域发展、培育增长动能、建设生态文明、优化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为此,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和发展。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守住长江生态环保这条底线。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已经指明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其核心要义包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守住长江生态环保这条底线。
    虽然长江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非常清晰,但是,在地方政府、企业、民众等多方的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如何落实基本理念,尚难以把握住分寸, 甚至存在疑惑,比如什么样的发展不属于大开发。为了解决该问题,把长江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分解为四个层次:首先,要保护、修复和建设长江生态;其次,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谋划绿色发展,即发展不能破坏和干扰生态环境;再者, 一些发展反过来又能够促进生态建设;第四,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不能达到生态环保要求的产业企业则需要淘汰或搬迁。无论是政策思路梳理,还是实际措施推行,按照这四个层次,就能够很好地贯彻长江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
    根据当前的情况,贯彻好长江生态保护理念, 各个地方可以按照四类模式推进。对于仅仅适宜生态建设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应该降下来,甚至进行发展转型,不再搞经济开发; 对于低效率、低技术、低竞争力、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三低三高”型产业和企业多的地区, 需要大力破除旧动能,并转型升级,转向绿色发展; 对于有条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服务业的地区, 则大力培育新动能,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有的地区适合发展高水平的生态建设,而又适合基于生态资源发展高水平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这样的地区能够同时推进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实现高水平的生态与发展相融共进的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主要规划
    为了加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专门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即2017 年印发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确立水资源利用上线,妥善处理江河湖库关系
    严格总量指标管理,到2020 年,长江经济带相关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在2922.19 亿立方米以内; 到2030 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01.09 亿立方米以内。严格强度指标管理,到2020 年,长江经济带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 年下降25% 以上。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到2020 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9 以上。强化工业节水,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发展,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深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严格水资源保护,优先保障枯水期供水和生态水量, 强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管理。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相关规划要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时进行调整。严格岸线保护,严格管控岸线开发利用。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整体推进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加大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开展生态退化区修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推进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维护,加强珍稀特有水生生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着力提升水生生物保护和监管能力,加大物种生境的保护力度,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范能力。

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流域水污染统防统治
    实施质量底线管理,将水质达标作为环境质量的底线要求,从严控制污染物入河量。优先保护良好水体,强化河流源头保护,积极推进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治理污染严重水体,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重点治理劣Ⅴ类水体。综合控制磷污染源。

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建设宜居城乡环境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控制长江三角洲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控制湘鄂两省城市颗粒物污染,推进成渝城市大气污染防治。
    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推进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与安全利用,严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环境风险,建立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加强农村农业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开展农村河渠塘坝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严格管控环境风险
    严格环境风险源头防控,加强环境风险评估, 强化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控,优化沿江企业和码头布局。加强环境应急协调联动,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与备案管理,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监管与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建立流域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与应急平台,强化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遏制重点领域重大环境风险,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严防交通运输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实施有毒有害物质全过程监管,科学调度长江上游梯级水库。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已取得的成果

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共营造林1019.48 万公顷,长江防护林工程完成营造林任务 504.97 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72.79 万公顷,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达到357.33 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29 万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提高23 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7.5 个百分点,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81.3%。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34.4%,二氧化氮浓度保持稳定。与2013 年相比, 长江三角洲地区25 个城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从67 微克/ 立方米下降至53 微克/ 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从88 微克/ 立方米下降至75 微克/ 立方米。

治污工程加快推进
    “十二五”期间,污水管网增加约9.3 万公里, 再生水利用设施增加约80 万立方米/ 日,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增加约2400 万立方米/ 日,污水处理率提高13 个百分点左右。煤电脱硫机组和脱硝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分别提高30% 和85%,安装脱硝装置的水泥熟料生产线比例提高82%,安装脱硫装置的烧结机和球团生产设备占比分别提高55% 和52%。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12.45% 和12.6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削减20.27% 和21.11%。

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实施,为母亲河永葆生机发挥了重要作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和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考核制度日益深化, 初步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硬约束。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区域空气质量逐步向好。新安江开展上下游水环境补偿, 进行跨区域补偿的有益探索。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仍面临的问题
 
粗放发展方式致使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利用浪费,长江沿岸工农业用水量巨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 倍。土地资源利用浪费,长江流域耕地资源总面积达6.7 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3.4%, 但带内国土开发强度平均为7%。矿产资源利用浪费,长江经济带金属矿产尾矿利用率约为10%, 远低于发达国家60% 的利用率。由于过度开采, 带内老矿山和近地表矿产资源逐步枯竭。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三批69 个资源枯竭城市中,长江经济带内25 个城市在列,占总数的36%。能源资源利用浪费,长江经济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仅为33% 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近10%。

环境污染仍较严重
    水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仅就长江排污而言, 长江接纳的废水量位居全国七大流域首位,早在2012 年,排入长江的废水已经超过300 亿吨,总量几乎相当于黄河一年的水量,其中大部分是工业废水。长江干流城市江段的边岸污染带不断扩大,目前超过600 公里的长江边岸污染带已经形成,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达300 余种。长江60 余个主要湖泊中,80% 存在严重富营养化现象, 长江流域整体水质恶化的风险不断加大。长江经济带聚集着全国30% 的石化产业和40% 的水泥产业,空气污染不断加重。长江经济带6.7 亿亩耕地中,2.2 亿亩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我国主要酸雨地区八成分布在长江经济带。

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森林面积大幅下降,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由20 世纪50 年代初的30% ~ 40%,下降到目前的10% 左右,整个流域原始植被减少85%。湿地面积锐减,围湖造田、填湖造陆使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1950 年的17198 平方千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6600 平方千米。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设计修建中忽视生态系统完整性,致使长江中鱼类等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 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2003— 2012 年长江中下游平均渔获量较1996—2000 年下降41%,“四大家鱼”减少94%;白鳍豚、中华鲟等濒危物种难觅踪迹,长江江豚也仅剩1000 余头,比1997 年减少75%。长江经济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逐年加重。

结语
    根据长江经济带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能够建设四个方面的国家示范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沿海沿江沿边统筹开放示范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指示下,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建设一定能够刹住无序开发,避免“建设性”大破坏和“破坏性” 大开发,建设“生态长江”“绿色长江”“安全长江” 的同时,成功建设“繁荣长江”“发达长江”“先进长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中国方案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