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时间:2018-10-18 15:09来源: 未知作者:于法稳

字号:TT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实施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更是对绿色生态村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明确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处理好建设中的几大关系以及建设的重点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全面推动绿色生态村庄建设,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福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生态宜居是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更趋向于追求优美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因此, 绿色生态村庄将成为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地、目的地、欣赏地。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出了“村容整洁”的要求,这是追求个人行为规范的新生活运动的升级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又明确提出“生态宜居”的要求,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追求,是倡导社区行为规范的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生态宜居是一个内外和谐的概念,包含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的是双向满足与责任。可以说,生态宜居的提出会使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在生态宜居的要求下,绿色生态村庄建设需要生产、生活与生态协同联动,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与农村人居环境三大系统的质量提升,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态需求, 这也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主体问题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并非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但实际工作中, 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替代广大农村居民进行决策或者实施工程,俨然成为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主体,而真正应该成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居民则游离于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之外!之所以出现主体的偏离,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自上而下”的项目推动, 与“自下而上”的项目需求之间的错位!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内容问题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是生活、生态、生产、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更是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相协调的系统工程。毋容置疑,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治理,美化生态景观自然是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现生态宜居的同时,更应将其与产业兴旺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协同发展。但必须注意到,由于不同区域生态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还有民风民俗的差异,因此,在关注绿色生态村庄建设内容共同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建设内容的差异性以及方式的多样性、适宜性。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模式问题
    不同区域广大农村差异性较大,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不可能采取统一的模式。因此,绿色生态村庄建设模式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民风民俗,设计不同的建设模式,不能全国一个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的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其中,选择最适合的建设模式。在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中,应保护民居多样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民居多样性的保护更为重要。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组织问题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自上而下各级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但实际推动过程中彼此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部门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 以及“锦上添花”现象。为此,应明确一个部门, 全面统筹绿色生态村庄建设,而且自上而下部门要一致,切实避免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地市层面以及县级层面组织不一致问题。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绿色生态村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不是不要城镇化,而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实现联动。当前,村庄建设大多处于“三无”状态,即无规划、无标准、无管理。因此,在推动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中, 应坚持城乡融合和一体设计,要坚定新型城镇化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促进城乡融合和产城融合发展。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与扶贫攻坚的关系
    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 年要实现的短期目标,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到2050 年的长期战略。因此,需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之间的关系,实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有效结合,把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建立一种可持续的联动机制。以便更好地在推动绿色生态村庄建设进程中, 实现农村扶贫攻坚的开展,助力精准扶贫。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实施绿色生态村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要科学界定政府的主导型(制导与引导)和有为性(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政府才是有为政府);要防治政府过度替代市场导致在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中主体行为扭曲。在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应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以便取得更好的成效。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重点

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
    一般而言,农村生态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 即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耕地生态系统。对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一是严格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在保护过程中, 严格依据自然生态规律,避免采用非生态的措施实施生态工程。二是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矿区生态修复,以及绿色廊道建设,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提升生态景观。三是提高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森林抚育与经营,湿地、草原修复以及荒漠化沙化土地的治理, 改善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提升它们的生态服务价值。四是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完整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及制度,保障这一生命共同体的活力与持续力。

农业生产系统的提升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升全社会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加强全民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清楚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艰巨性。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非常严峻,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居高不下,农药包装物、农用薄膜等缺乏回收机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还没有找到有效途径,切实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任务异常艰巨,对此应有清晰的认识。三是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行环境宣传下乡、环境监测下乡、环境执法下乡,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严格防止工业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监督,并注重实施效果的监测与评价。一是强化实施农业农村部推行的各种行动计划。二是注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典型区域,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及评价, 客观分析行动的实施效果,并剖析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建议。
    通过发展中医生态农业,实现生产与化学投入品的脱钩。一是重构循环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中医生态农业,从根本上减少面源污染。二是创新监管机制, 规范农资主体、农业主体的生产行为。三是创新回收机制,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是强化抗生素生产及使用的监管以及替代品的研发。

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
    通过农村生态治理,实现“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是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需要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动。一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与改厕实施有效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二是开展生态文化建设。采取有效方式,强化教育、培训和交流,逐渐提升广大农村居民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提高村民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三是加快乡村绿化建设。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重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四是推进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使农村呈现景观优美、河溪清澈、空气洁净的田园风光。全面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诉求。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策略
    绿色生态村庄建设应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一是绿色生态村庄建设过程应循序渐进。从试点经由推广走向普及。试点的核心是凝练出有可复制性的好模式和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广过程。二是绿色生态村庄建设措施应循序渐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三是绿色生态村庄建设的主导方变化应循序渐进。在绿色生态村庄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向社区主导和市场主导是必不可少的转型。
    此外,在绿色生态村庄建设中,严禁照搬城镇模式。特别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进程中, 切不可把城镇铺设管网的模式搬过来,注重的是把好事做好、做实!为此,建议各级相关部门紧密结合不同区域农村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理模式。严禁借“厕所革命”的名义,不考虑农村实际,简单地、不计成本地把城镇污水管网模式应用于广大农村,通过大工程实施改厕与生活污水处理的行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生态经济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