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标志性战役之一。有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生态宜居”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五个总要求之一。重点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2018 年4 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确保3 年时间明显见效。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2008 年实施“以奖促治”政策以来,各地大力开展以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截至2017 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435 亿元,完成13.8 万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后的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等建设活动。但总体上看,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依然比较突出,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仍有待建立健全,百姓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与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已十分紧迫。
找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重点
严格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是攻坚战的优先任务。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分散,由于历史原因和工作基础,水源保护区或范围划定较为滞后,保护设施建设不足。据水利部有关统计数据,全国供水人口在20 人以下的分散式饮用水水源有1500 万处,供水人口在20 人以上的水源有100 万处,其中大多分布于农村地区。农村居民和工矿企业对水源保护意识淡薄,普遍存在“重取水, 轻保护;重建设,轻监管”现象。根据生态环境部有关水源环境基础信息调查情况,农村水源保护普遍资金短缺,环境监管能力不足,一些农村水源保护范围或其上游区域仍设有排污口、建设违法建筑、堆放生活垃圾或存在畜禽养殖污染, 水源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同时,局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如网箱养殖、畜禽养殖场、道路桥梁穿越等问题, 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涉及居民搬迁、生活方式调整、道路交通建设等,工作难度大,整治任务艰巨。
补齐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是攻坚战的重点内容。相对于城镇污染治理,我国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 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偏低,是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三号)》, 截至2016 年底,我国73.9% 的村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7.4% 的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仍有四分之一左右未得到处理,大多数农村缺乏必需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此外,由于治污主体责任不明确、运行维护资金不落实、运行管护人员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局部地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晒太阳”现象较为普遍。根据《2016 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的建制村比例低于20%;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云南等省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建制村比例低于40%。
养殖业污染仍为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来源。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问题随之凸显。根据《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0 年)》,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约38 亿吨,综合利用率仍不到60%。不少地方养殖场(户)逐水而建,而环保设施缺失或贮粪设施建设低于河流湖库最高水位线,导致粪便污水到丰水季节一冲了事,严重污染水体。畜禽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成为部分流域、湖泊和近岸海域总磷总氮上升、富营养化加剧、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中国环境年鉴2016》, 我国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氨氮的年排放量分别达到1015.53 万吨、55.22 万吨,分别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的45.7%、24.0%,占全国农业源排放量的95.1、76.1%。据有关测算,闽江流域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流域排放总量的62.5%,氨氮占63.0%。同时,水产养殖污染不容忽视。饵料、渔药等养殖生产投入品的流失,水产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残骸,增加水体中的氮磷含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一些湖泊周边地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大量投放饲料、肥料,导致水质恶化。调查表明,网箱养殖是湖北宜昌高坝洲库区最大的污染源,库区50.4% 的氮和48.0% 的磷来自于网箱养殖。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攻坚战的难点之一。我国很多地区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根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7》,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仅为37.8%,未被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引起氮磷浓度超标,直接影响周边水体水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 2016 年底,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化肥施用强度超过全国359 千克/ 公顷的平均值,远超过国际公认化肥安全施用上限(255 千克/ 公顷)。同时,我国农药使用强度大,2017 年利用率仅为38.8%。一些地方种植业布局不够合理, 位于重要湖库、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区域上游, 且长期未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进行有效控制, 对当地地下水和地表水带来污染风险。如江西省农药平均使用强度达到了14.2 千克/ 公顶,达到农药使用国际警戒线(7 千克/ 公顷)两倍以上。此外,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已成为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是我国农村田间地头的重要污染源。据有关报道,在京津冀地区,有65.2% 的农药瓶随意丢弃。
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应对之策
系统构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体系。根据农村饮用水水源特点和保护实际需要,及时修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组织各地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建立完善饮用水水源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农村饮用水水源清单。加强各地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共享信息,建立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制度。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评价工作。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对可能影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的化工、造纸、冶炼、制药等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和风险防范。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时,优先治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消除影响水源水质的污染隐患。
通过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升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支持地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鼓励以县为单元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小型人工湿地、一体化处理设施等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动具备条件地区的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按照《关于加强“以奖促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的意见》, 保障污染治理设施长效运行。结合各地实际,明确设施管理主体、资金保障机制、管护队伍、监督管理机制,让治污设施“建成一个、运行一个、见效一个”。
以生产清洁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养殖业污染源头治理。结合各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基于环境承载,优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空间布局。建立“政府主导、企业牵头、农户参与” 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三级网络, 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的要求, 依法划定畜禽禁养区,督促当地政府完成禁养区内确需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小区)的关闭和搬迁。从严审批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环境敏感点和环境质量改善要求,明确选址要求和环保措施。逐步将设有排污口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量纳入总量减排核算。推行农牧结合模式,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协同发展。
建立以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面源污染防治体系。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布局,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重要湖库周边等敏感地区,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的农作物,发展环水有机农业。将河湖及其生态缓冲带划为水环境严格保护区,推进退田还湿、退渔还湖。采用精准农业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在现有农田排灌渠道基础上,修建生态拦截沟, 吸附降解农田退水中的营养元素,改善净化水质, 促其循环再利用,减少农田氮磷流失。以自然村为单位,以“沼气”为纽带,因地制宜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 发展分户、联户、大中型农村沼气,实现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王夏晖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李松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