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就那样匆匆过去了,除了沙滩和阳光,最让我恋恋不舍的还是夏天里的西瓜、草莓等各色时令水果。但丰收的秋天也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热带水果,榴莲(榴莲一般6-8 月成熟,到9-12 月大量上市), 人们对这种水果的态度似乎分为了“非常喜欢”和“十分讨厌”两个极端,其散发出来的独特气味也根据个人喜好被描述得不尽相同,有的人则采取半否定半肯定的态度说“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作为“水果之王”,榴莲可以说是最有争议的水果了。
目前已知的榴莲种类有30 多种, 都分布在东南亚国家, 其中有11 种可食用, 但只有一个物种(Durio zibethinus)被广泛地商业化种植,就是我们在市面上常见的榴莲。榴莲是很多东南亚国家重要的经济作物,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是榴莲产量最高的三个国家,这些榴莲除了供应当地, 很多都以新鲜或冷冻的方式出口到周边或其他国家。中国的榴莲市场在近几年不断扩大,去年榴莲的进口量比前年上涨了15%,达到了大概35 万吨,总额达5.1 亿美元,其中将近40% 来自于世界上最大的榴莲种植和出口国——泰国。虽然目前马来西亚出口到中国的榴莲数量还不算多,但由于中国食客对马来西亚一种叫做“山猫王”品种的榴莲情有独钟,愿意给出高昂的价格购买,所以预计将来几年由马来西亚出口到中国的榴莲总量会不断增加。
面对这个诱惑力极强的市场,马来西亚政府鼓励当地进行大规模的榴莲种植和出口。这下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 当地的食客担心自己可能再也没有足够的榴莲可吃了,而我们也不得不暂时压制住自己的口腹之欲,想问这么大规模种植真的没问题吗?
榴莲在东南亚国家得以大规模生产, 不仅得益于其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还得归功于当地的蝙蝠,特别是以水果和花蜜为食的蝙蝠种类—— 狐蝠。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蝙蝠采食榴莲花蜜会毁坏花朵,对榴莲的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蝙蝠的采食行为更多是蝙蝠与榴莲树长期建立起来的一种互惠关系,在采食的过程中,蝙蝠和榴莲的花朵产生了多样的接触,不但没有毁坏花朵,还在花粉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食客们不仅青睐榴莲,作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地方的居民也将蝙蝠当作优质的肉类享用,其中体型较大的果蝠或狐蝠类就成了重点猎杀对象。在印尼的一些市场上,被烤过的蝙蝠和其他肉类一起被贩卖,从猎人到中间贩子、司机, 再到市场上的摊主,一条稳定的贸易链源源不断地满足着食客们。然而,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在过去3 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整个印尼地区的蝙蝠种群在不断下降,特别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两个物种——Acerodon celebensis 和 Pteropus Alecto。而且由于种群的减少,猎人们开始捕捉那些他们从前看不上眼的体型较小的蝙蝠种类。但吃光了蝙蝠,恐怕也没有太多榴莲可吃了。
除了当地物种的变化对榴莲产量产生影响,在印尼进行大规模种植也是个大问题。东南亚国家向来以自然物种多样性着称,那里保留了许多独特而且濒危的动植物。在政府的鼓动和巨大的商业利益下,我们可预见大片的森林将被开垦用来种植榴莲,森林里的动植物不知何去何从。马来西亚的劳勿地区是很多游客的目的地,游客们来此为的是享受一场榴莲盛宴,尤其是有名的“猫山王”。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里也是马来亚虎的主要栖息地,全世界还幸存不到300 只马来亚虎,目前只在马来半岛南部发现其种群,而且近十年间数量不断下降,属于极危物种。非法盗猎和栖息地丧失是马来亚虎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威胁。对老虎制品及其器官的需求驱使着非法盗猎和走私活动的发生,而如今, 它们除了被愤怒的村民和利欲熏心的盗猎者杀害,对榴莲的垂涎也不可避免地侵占了马来亚虎的栖息地,哪里还有它们可生存的地方?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界,难道就因为榴莲代表着眼前的利益和发展,其他的一切,包括马来亚虎、森林,甚至传统都可以为之让路? 为了榴莲的产量而放弃吃蝙蝠看起来是件双赢的事,但大片的榴莲树和消失的自然栖息地最终难以让更多的蝙蝠生存下去。归根结底,这并非是要榴莲还是要老虎、要饮食传统还是要榴莲、要自然还是要发展的选择题,而是如何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生态(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下正确认识两者关系的一场考验。相对于榴莲,老虎和森林代表的是更加长远的发展和利益。
想来有趣又可笑,想要吃口榴莲就这么多问题吗?当然没问题。但是要人人都吃一口榴莲,或者无节制地吃,那就有问题了。地球上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人,其所创造的需求不断推动着社会向前,这样压倒性的趋势造成我们即使走错了方向也无法回头。我曾经常常纠结于如何能够针对类似可预期的问题提出两全其 美的解决办法或预防性措施,然而,当我意识到全社会对现在和未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是那么有限的时候,我决定首先要做的是将我所了解的身边相关的事例告诉大家,大家可以一起从中体会和思考。这样我也释然了不少。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