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自2017年6月23日成功获批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州市不断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地方实践。
试验区建设:敢于创新 善作善成
湖州市按照试验区建设方案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践行绿色理念,构建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试点工作机制率先落地
编制全国首个绿色金融发展五年规划,出台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考核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明确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打出了绿色金融政策“组合拳”,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人民币,将绿色信贷业绩纳入MPA考核(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立绿色银行监管政策,合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组织机构建设加快破局
实施绿色金融机构试点,创新构建绿色专营模式,全市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专营支行等专营机构达到16家。其中,南浔农业商业银行成立了全国首家持牌绿色专营支行,安吉农业商业银行设立了全国农业商业银行系统首家绿色金融事业部,湖州银行正在创建境内第3家赤道银行,并成为中英首批10家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的金融机构之一。
制度标准体系先行探索
在全国尚未有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的情况下, 积极探索地方性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夯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基础,精准识别“绿”与“非绿”,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倾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绿色融资企业评价规范、绿色融资项目评价规范、绿色银行评价规范、银行业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建设规范、美丽乡村建设绿色贷款实施规范、环境污染责任险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6 项创新性制度和标准。
绿色金改红利持续释放
2 0 1 8 年全市银行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8.4%,均居浙江省第二位;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23.3%;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7%, 首次扭转了连续五年负增长的局面。在绿色金融的有力支撑下,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 绿色发展指数为80.16,均居浙江省第二位。
绿色金改影响力不断扩大
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得到了国家部委、行业组织和总部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一周年现场会、全国银行业绿色金融现场交流会、绿色金融国际领导力研讨会先后在湖州召开。2018年9月,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工作被中央财办确定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典型调研点;11月,新华社、复旦大学联合发布了《长三角“40+1”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竞争力研究》报告, 湖州综合评分位列第一。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2018年末,全市银行机构25.91%的贷款增量来自绿色信贷,绿色金融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在绿色金融的有力引导下,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金融业运行总体稳健。2018年末,全市不良贷款率0.72%,信贷资产质量居全省第二位,其中绿色信贷不良率0.04%。
绿色金改重点工作:至微至显 善谋善为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试验区建设“既要面子也要里子,既要牌子也要方子”的要求,扎实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
科学谋划改革试点路径
高标准、清单制编制试验区建设方案、推进机制和重点任务,科学谋划绿色金改试验区建设路径。
一是明确试点任务。在编制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考核体系,明确了三个阶段、五大目标、21项具体任务,并排出了政策、改革、任务、产品“四张清单”。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打出财政、货币、监管、司法等系列政策组合拳,创新建立差别化的绿色贷款贴息机制和绿色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撬动作用。建立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绿色信贷专项机制和绿色信贷纳入MPA考核机制,已发放支绿型再贷款10.5亿元。制定服务保障试验区建设18条司法意见,通过制度化管理、专业化审理、网络化服务,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司法保障。
三是构建共建格局。建立了试验区首个绿色金融专家咨询委,争取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银河证券研究院等行业组织和高校院所专家的智力支持,开展绿色金融理论、模式等创新研究。争取各金融机构在湖州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目前有7家金融机构将湖州分支机构作为本系统全国试点,20多家金融机构出台了支持湖州试验区建设的政策。
推动绿色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绿色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提升, 不断深化产融对接。
一是做大绿色信贷规模。推动各银行机构积极向上争取绿色金融试点和资源支持,保持资金投放合理增长,并引导银行做大绿色信贷供给,支持绿色产业创新提升。2018年末,全市银行贷款余额3886.2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达到829.5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的21.35%。
二是率先搭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解决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出发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搭建了“绿贷通”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创新“信贷超市”和“银行抢单”两种模式,推动银行主动上门服务、企业不跑少跑银行, 努力推动金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绿色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银行提供以“公共信用信息+绿色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绿色信息档案查询服务,有效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银行最多查一次、企业信用全掌握”。截至目前,“绿贷通”平台累计帮助7638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642亿元。三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出台“ 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推动金融机构优化金融配置,调整信贷结构,全方位融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以及“4+3+N”绿色产业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全面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将资源配置与“能耗-”“污染-”有机结合,倒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有序压缩落后产能融资规模。2018年末,全市“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比年初下降13.51%。
构建地方绿色金融制度规范
积极探索绿色认定、绩效评价、监管评级、信贷产品等地方绿色金融制度规范。
一是率先建立绿色融资企业(项目)识别体系。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融资企业(项目)认定评价方法体系,开发绿色融资企业(项目)认定评价IT系统。绿色认定评价信息系统上线以来,已对344家企业进行绿色认定评价,其中初步认定为绿色的有230家企业。
二是构建绿色银行监管评价体系。构建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银行”监管评价体系,强化绿色监管的监督执行,从组织管理、机制管理、流程管理、经营目标等四方面评估考量银行机构的绿色化程度,并建立涵盖“重点绿色领域、绿色风险、绿色信贷、绿色运营”四个维度共308个指标的监测体系,定期评估银行机构对重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环境风险情况和绿色经营目标完成进度。
三是构建绿色信贷业绩评估体系。突出“机制建设”和“财务表现”两个核心,建立绿色信贷业绩评估的指标体系、评分标准、评估流程及评估质量保障体系,精准量化金融机构绿色发展水平,精准检索单个机构和整个系统的薄弱环节,为MPA等相关激励约束机制的落地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加快组织机构体系建设
以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等为主体,全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各项试点。
一是着力培育绿色专营机构。在制定绿色银行评级办法、绿色专营机制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绿色专营模式和“六单”绿色信贷管理模式。如在农业银行总行的支持下,农业银行湖州分行成为农业银行系统绿色金融试点机构,并突破性地新设立了一级部门绿色金融事业部。目前,全市绿色专营机构16家,其中绿色专营支行8家。
二是加快培育绿色企业上市。开展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五年倍增”行动,围绕“4+3+N”绿色产业体系,实施企业股改培育、企业上市倍增、并购重组提速、上市公司产业引领四大计划,着力推动绿色企业上市。2018年,新增绿色上市公司2家, 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居浙江省第三位。
三是积极培育绿色金融市场主体。全力打造以太湖绿色金融小镇为龙头的新金融集聚平台,积极培育基金投资、融资租赁、金融科技等绿色金融新业态。目前银河金控、中证报价系统、中国白银、汇智国际金融等一批业内龙头企业已落户太湖绿色金融小镇。2018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新业态累计达2404家,管理资本4180亿元。
深化产品服务方式创新
围绕绿色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要求,坚持市场化思维,立足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以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承载试验区建设的商业模式。
一是积极深化绿色信贷创新。推动全市银行机构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编制绿色信贷产品清单,全市35家银行机构共开发绿色金融创新产品114只。比如,湖州银行推出“园区贷”产品,为吴兴区砂洗城园区建设和园内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贷款,不仅帮助园区实现了统一供能和污染排放处理, 也促进了传统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和转型发展。据测算,小微企业入园前后对比,每年可减少污水排放100 万吨、节电1300万千瓦时、减少沙尘排放12.6万吨。
二是大力推进绿色债券融资。依托全国首个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发行绿色债券和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3家地方银行的绿色金融债获批发行,是八个试验区中绿色金融债发行最多的。另外还新发行债券31只,募集资金190.4亿元。
三是着力推动绿色基金投放。围绕扶持绿色产业,以“产业集团投资、湖州银行贷款”的方式,建立15亿元绿色投贷联动专项资金,累计投放企业58家,投放金额5.15亿元;设立42只绿色产业基金, 基金总规模304亿元,支持绿色项目75个。
四是不断拓展绿色保险试点。环境污染责任险率先全面推开,8个重点行业、174家企业环境污染责任险实现了100%覆盖,通过保险承保前的环境风险体检,共查补风险隐患1800个。内河船舶油污损害责任保险破题启动。此外,还探索推出了芦笋价格指数保险、白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蚕茧目标价格保险、杨梅采摘期降雨指数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
全力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生态环境
坚持把金融安全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底线,多措并举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全力防范化解不良风险。推动银行机构加快不良贷款处置,严格落实授信联合管控要求,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2018年末全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关注贷款率呈现“三个下降”。
二是全力阻断企业“两链”风险。落实困难企业分类帮扶机制,在杜绝企业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基础上,督促银行严格落实不抽贷、不压贷、不贸然提起诉讼、不简单平移债务等“四不”要求,拆解担保链、处置案中案,尽全力阻断“两链”风险向外围传导蔓延。同时,深化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试点,依托政策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逐步降低企业互保贷款比重。
三是全力防范金融风险。扎实推进“天罗地网”系统建设,将地方金融风险排查纳入网格化管理,通过线上大数据监测,线下网格化排查,强化金融风险监测、排查分析和防范处置,建立监督到位、防控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未来方向:着力“下好五个功夫”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对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国家部委批复的试验区建设任务,砥砺前行,真抓实干,奋力谱写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湖州篇章。
在助推绿色发展上下功夫
保持绿色融资规模合理较快增长,积极探索绿色市政债、绿色企业债、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银团贷款等融资方式,全力保障重点领域、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的金融支持。扎实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结合,全面实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创新“金融+”的制度安排,搭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绿色金融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绿色智造发展等融合联动。争取获批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试点,加快建立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等绿色资源交易机制,通过金融赋能,实现绿色资源价值化,促进区域绿色发展。
在标准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深入实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绿色认定、评价、统计等标准建设,在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赤道原则地方银行标准、中小银行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农业商业银行绿色普惠信贷规范、环境污染责任险产品等方面开展标准化建设。推动“美丽乡村贷”“无还本续贷”等金融产品标准化,努力形成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可复制可借鉴价值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在创新产品服务上下功夫
鼓励银行机构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探索绿色信贷管理、绩效评价、环境压力测试等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保险,加快推进船舶油污损害责任保险试点,在科技创新、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程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创新深化政保合作。
在优化商业模式上下功夫
加快构建政府适度激励、金融机构科学定价、融资主体获得感强的商业模式。深入开展环境效益测评,推动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积极探索外部效应货币化的实现路径。强化绿色金融风险防范,确保绿色金融的规模增长、质量保障与效益提升相统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