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是加快推动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提升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抓手。
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当前,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从绿色金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纲领性文件,到多部门出台发展绿色金融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益建立健全。
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我国大政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等绿色金融的相关内容;同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涵盖了发展绿色信贷、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等诸多内容;同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在国家战略规划中首次提出:发展绿色金融, 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推动绿色金融成为“十三五” 时期深化金融领域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2017年10 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发展绿色金融,进一步巩固了绿色金融的战略地位。
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建立健全。2015 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绿色金融债券公告,发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为绿色产业项目的界定提供了标准;同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内首份《绿色债券指引》,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债券的适用范围和支持重点;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从绿色金融内涵、激励机制、配套制度、实践模式和创新手段等方面初步构建起由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深化了绿色金融的制度设计,为政府、社会资本各方参与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搭建起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政策体系;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为推动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生效,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5个地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鼓励和支持各试点地区开展绿色金融探索,产生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
市场需求发展空间巨大
绿色金融的市场需求以环保市场为基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环保市场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环保设备市场、环保服务市场和环保节能服务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为绿色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环保设备行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环保设备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居于重要位置。目前,我国环保设备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和固体废物处理三大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2010年以来,我国的环保设备市场的规模总体呈现扩展趋势,尤其是2010-2014年期间,市场规模由1148.1亿元增加至3146.9亿元,增长率为174.10%,2018年的市场规模约为3559亿元。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环保监管执法升级叠加政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服务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激发,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前景良好。我国的环保服务行业由2012年的1347.4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3643.9亿元。从环保节能服务市场来看,我国2011- 2018年节能服务行业的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呈现递增的趋势。其中,节能服务行业的规模由2011年的1250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4784亿元,相应的节能服务企业数从3900家增加至6433家。
产品服务日益创新完善
绿色金融的产品与服务是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的重要依托。我国通过大力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市场,运用金融资本鼓励、支持和引导生态环保项目和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绿色保险制度,运用专业化的市场评估机制,强化对企业环境风险监管;通过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推进各地区碳减排目标的落实,切实履行中国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的承诺。
绿色信贷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绿色债券市场深入推进。从绿色信贷发展来看,我国的绿色信贷规模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从2013年的51983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82300亿元。其中,2018年的绿色交通运输项目和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83万亿元和2.07万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66万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61亿元。从绿色债券的发展来看,2018年符合国际绿色债券定义的中国发行额为2103亿元(312亿美元),约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总量的18%;如果将中国国内定义的绿色债券纳入其中,2018年的贴标绿色债券的发行总量达到2826亿元(428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绿色保险市场持续推进,绿色基金市场实践活跃。我国的绿色保险市场主要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主,并以试点形式不断推进。2007年,我国在部分地区建立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3 年,原环保部和原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 2018年5月7日,《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经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 要求涉及八类情形的企业必须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据统计,2014年仅有5000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而到2017年则增加至1.6万余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06亿元。从绿色基金发展来看, 我国绿色基金市场发展迅速,以PPP模式推进的绿色产业基金、地方性绿色基金发展迅速。如2016年1 月,内蒙古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的环保基金,环保母基金的规模达到40亿元,以基金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环保领域。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积极实践,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大力推进。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深圳启动碳市场,标志着试点地区的碳交易正式启动;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2011年,7个试点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碳交易实践。截至2017年年底,7个试点地区累计配额成交量超过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超过46亿元。2018年,北京、重庆、深圳、上海、湖北、天津、广东的碳交易额分别达到18691.42万元、117.48万元、29825.82万元、14398.32万元、26130.36万元、5284.83万元和35346.15万元。
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
我国是绿色金融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通过一系列绿色金融的政策设计、产品与服务开发、市场实践创新,使我国的绿色金融从概念走向实践, 为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在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背景下,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简称“G20”)领导人峰会在杭州召开,绿色金融议题首次被引入G20议程之中,形成了首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了发展绿色金融的目的、范围及面临的挑战,为世界各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政策和技术参考,也为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2017年7月在德国汉堡召开的G20峰会,再一次将绿色金融列为议题之一,中国作为主要参与方起草的《2017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系统阐述了环境风险、公共环境数据等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世界各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中国样板”。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启示
第一,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根本目标发展绿色金融。实施绿色金融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综合运用金融手段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要将绿色金融的目标与我国“十三五”时期以及未来更长时期的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相结合,与各阶段的节能减排目标、清洁生产等目标相结合,依托我国的生态环保市场发展绿色金融。
第二,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绿色标准、环境风险管理等手段发展绿色金融。应不断完善财政贴息、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宏观调控手段,为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绿色金融的设计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三,不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实践。应继续深化我国绿色金融试验区的试点工作, 推出一系列更加容易落地和更具当地特色的绿色金融项目,不断丰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功能的融资工具。
(翁智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都红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段显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