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作为资金来源最为广泛的绿色基金,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绿色基金本质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通过投资行为实现资本价值输血、造血功能,将绿色、生态融入发展血脉。推动绿色基金发展,既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创新。
绿色基金的内涵与起源
绿色基金,在美国称为环境基金(environment fund),在日本和西欧称为生态基金(eco-fund),是指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或者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并投资于绿色标的(一般占总投资标的的60%以上)的投资基金。绿色基金以促进企业环境绩效、发展绿色产业和减少环境风险为目标,采用系统性绿色投资策略,主要聚焦于雾霾治理、水环境治理、土壤治理、污染防治、清洁能源、绿化和风沙治理、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生态保护和气候适应等领域,可以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是一种将生态发展和经济收益相结合的基金模式。
绿色基金起源于强调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社会责任投资理念(Social Responsibility Investment,SRI), 可以带来诸如空气质量改善、水污染减少等无形收益。受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运动的影响,美国于1982年率先推出Calvert Balanced Portfolio A,这是世界上第一只将环境绩效较好的企业纳入投资行为的绿色投资基金;Merlin Ecology Fund 于1988年在英国设立,随后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也相继开始发行本国的绿色投资基金;日本是亚洲最早发行绿色基金的国家之一,于1999年推出Nikko Eco-fund;2000 年,我国台湾地区发行了大中华地区第一只绿色基金——UBS Eco-Performance Fund。进入21世纪以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战略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投资(SRI)将环保因素作为核心考核标准以筛选投资对象,积极构建绿色生态投资因子,一大批绿色基金应运而生。截至2010年,美国以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为核心的ESG社会责任投资规模达到2.51万亿美元,基金数量493只;西欧和日本的绿色投资基金总额也分别达到752.65亿欧元和2403亿日元,成为区域社会责任投资的最主要金融产品。2015年,G20绿色金融小组成立,绿色金融纳入G20会议议程;2016年初, 全球在投资中纳入ESG因素的资产总量为22.89万亿美元,超过全球资产总量的四分之一,绿色基金发展进入快车道。
绿色基金发展的中国实践
尽管起步较晚,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上绿色基金发展最快的国家。2002年,我国国内第一只致力于清洁技术投资的海外系列风险投资基金—— 中国环境基金成立;2011年首只绿色证券类投资基金——“兴全绿色投资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发行;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联合银行、保险公司、工商企业等设立的绿色基金已超过50亿元人民币。2016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同年8月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 实行市场化运作”。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调查数据,62.25%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认同ESG投资理念;2016年备案的节能环保等绿色方向的私募基金121只,较2012年增长82.6%;2017年,中国ESG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共106 只,大约22%的中国机构投资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项目。中国绿色基金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各级政府纷纷成立绿色基金。在美国和西欧,绿色基金的发行主体主要为非政府组织和机构投资者,日本则是以企业为主。在我国,各级政府以多种方式推动绿色基金发展,目前山东、内蒙古、宁夏、安徽等17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绿色发展基金或投资引导基金,云南普洱市、陕西西安市、安徽新安江市等地级市也成立市级绿色产业基金。政府作为绿色基金的发行主体,可以降低投资者对于绿色项目的风险厌恶,引导民间资本跟进。
二是绿色股权投资比例较高。截至2016年底, 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265只绿色基金中,股权投资基金数量超过60%,创投类和证券类基金占比分别为12.5%和10.6%。不难理解,新的绿色项目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股权融资,取得资本金之后才能进一步开展债务融资。未来,中国将发展多类型绿色基金,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绿色基金投资前景广阔。据统计测算,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可持续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修复、工业污染治理、能源与资源节约等五大领域的绿色融资需求为14.6万亿~30万亿元人民币。绿色基金资金来源广泛、投资对象多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绿色产业市场的需求持续加强,绿色基金发展土壤必将愈加丰厚。
我国绿色基金发展的使命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推动绿色基金发展,必须秉承和践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等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新责任。
第一,服务实体经济运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基金是一种绿色投资方式,因此必须秉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国家战略要求。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绿色基金将资金转化为资本,投入到绿色环保、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中,提高资本与产业融合效率,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助力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
第二,缓解绿色产业压力,促进资本市场繁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之一,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之后,我国的节能减排压力更大。仅依靠政策性引导,或者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以及企事业单位捐款等,不能满足当前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需求。成立绿色产业基金,合规地集合社会财富,丰富资本市场直接投融资体系,加大对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技术的孵化,强化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投资,不仅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绿色投融资路径,还可以促进我国融入全球绿色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三,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对接国际金融合作。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绿色基金可以通过多维度地满足地区绿色产业投融资需求,筹集绿色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升级,盘活区域产业的输血、造血功能。视角延伸至国际,环保领域一直是国际合作的重点,绿色基金可以搭建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沟通平台,通过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增进国际金融合作的宽度和广度,比如中美绿色基金与张家口市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张家口市绿色发展产业基金,旨在为张家口市的绿色节能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推动2022年冬奥会的节能减排工作。
我国绿色基金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绿色基金面临诸如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资本逐利性和环境可持续不协调、期限错配、收益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配套细则待落实等问题, 束缚着绿色基金的发展。鉴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绿色基金发展路径。
政策扶持,健全绿色筛选指标
完善绿色基金制度,融入绿色金融顶层设计,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如可采取放宽准入、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措施鼓励设立绿色基金。此外,健全绿色标准筛选投资标的,适用已公开的如《中国证监会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及沪深交易所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相关要求,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国际《绿色债券原则(GBP)》和《气候债券标准(CBI)》等。
整合资金,成立中央级绿色基金
目前,各省(区、市)和地级市相继成立绿色发展基金或绿色产业基金,下一步中央政府及各部门可以整合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等专项资金,或者进行财政拨款、财政贴息、国债项目安排等,通过与银行、保险、私募股权基金、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各类气候基金等合作,成立中央级绿色基金,服务于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战略。
运用PPP,吸引更多资本进入
目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正逐渐成为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的新潮流。鼓励各级政府以多种形式发起或参与PPP模式的绿色基金,并根据不同绿色基金特点合理确定政府定位和参与方式。PPP项目可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优化各方投资风险。
(程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刘法臻,山东省安丘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