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水务环保产业的工作者,每次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时,总会有一种自豪感,这不仅得益于国家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视,也得益于这一朝阳产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但是随着对这一事业的不断深入了解,内心深处也涌现了一种失落感和矛盾感。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家传统的以供水和污水处理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
在供水领域,各地政府握有对用水定价的绝对主导权,引进企业必须以公益属性为第一要务,10%的投资利润已经是当前最为理想的投资边界条件,投资成本回收基本需要5-10年时间,对于供水设施落后且政府财政紧张的区域,投资成本回收期高达15年以上。
在污水处理领域,工业污水有排污企业的经济实力保障,加上环保督察的力度不断加大,压力主要集中在提标改造方面,投资回报可期。但是居民污水处理,尤其是村镇污水处理,政府补贴至关重要,投资初期对于保底水量的确定是投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工作总结,水务环保有两个特征,一是这一行并不是高利润行业,二是这一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且激烈程度超乎想象。
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面对的市场竞争对手有大型央企资本,动辄资本金千亿计;有科技含量较高的外资企业,技术资金实力雄厚。这两种企业近年来趁着“两山经济”的东风,裹挟大额资本,大举进军水务环保行业,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在一次行业论坛上,一位化工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曾经无奈地说道,再也不想和这些大资本集团合作,只想和真正实干的专业公司合作。这位主任对在场的众多环保企业坦言道:“那些承诺能做好10条河流水环境治理的公司,我一个都不信,谁能先做好1条河流的治理,其他9条我不招标指定都给你做。”一席话,充分说明了资本比重并不与工程质量成正比。
但是,并不是所有政府管理者都会有这位主任的沉痛经历。大额资本不仅推动了水务环保领域整体投资额的快速增长,也使得银行贷款越来越难。比如山东,由于违约率较高,企业想要在银行贷款,利率增长超过30%。被资本狠狠踩在脚下的就是行业里的中小企业,没有资本运作的实力,却要含泪咽下资本刮过后的高利率, 而绿色信贷似乎成为了能够让这些企业继续负重前行的突破口。
但是资本始终信赖的是回报。目前,地方政府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的确很高,浙江、山东、江苏等地已开始了绿色金融的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在部分地区开花结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和法律标准、评估口径,各地绿色金融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配套政策的落地。
绿色信贷标准化程度低、信息披露不充分,市场流动性不足。金融机构大多通过持有绿色债券,以较低管理成本实践和彰显自身的社会责任,交易动机不足。说到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主要得益方,有可能是那些非上市或者传统的环保领域大型国有企业,他们有重资产,但专注主业,没有利用PPP的投资一味提高自己的资产总额,提高市场估值。中小企业由于财务不透明, 利润不稳定,要想获得绿色贷款大多得靠当地政府支持, 实际操作难度仍然很大。
因此,如何让水务环保行业能够乘上绿色信贷的东风,仍然需要政府更多的智慧。希望绿色信贷能够真正服务于那些愿意把项目做实做好的环保企业,不要让资本飓风刮走了市场的信心,而要通过资本的有利推动, 让闲置的污水处理厂转起来,让水环境真正的清洁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