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有一堂体验课,老师要求自带蝌蚪。不想此事在家长群里引起了一波回忆热潮,所有80后甚至90后的家长们,开始回忆起自己儿时抓蝌蚪的趣事,纷纷介绍起自己美丽的出生成长之地,大都是风景秀丽,小河流淌,蝌蚪成群。
遗憾的是,一番回忆后还是得准备蝌蚪,住在城市的家长们最后只能依靠万能的某宝完成任务。同时,家长们纷纷表示,希望同为80后的老师高抬贵手,千万不要布置养蚕的作业,桑树在如今的城市也极难寻见。
城市建设加速的今天,本地生物也就是“土”的生物,尤其是那些对城市有益的生物,它们的集体消散,是如此的显而易见。城市里那些美好的生物总是脆弱的。绿化的街道,人工建造的公园、湖泊、池塘,似乎只要是环卫工人休假两天,景色就会衰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象,在人工建造的荷塘里不是常态。反而,蟑螂、蚊子、苍蝇、老鼠一旦放松警惕就会肆意流窜,失去控制。
城市的开发,伴随着餐饮、住宿等业态的蓬勃发展。城市的宜居,仅仅有了垃圾回收,有了污水处理,建起了绿色公园,还远远不够。笔者非常认同“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治理措施,但是污染后再治理,真的很难恢复自然环境,那些承载了处理后污水的河道景观,只能是空有其表,容易滋生各种蚊虫。我们要提前把“土”的优质生物留下来,而不是把它们赶走,再想办法找回来。
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全球城市人口已达到42亿,占人口总数的55%,预计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达68%。如此人口增长规模,如果我们在环境卫生方面仍然停留在当下,那么今后孩子们的体验课,可能带上课堂的只能是苍蝇蚊虫之类的生物了。因此,城市管理者们必须在规划建设时就要通过土地规划和其他行政管制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使其免受不协调的发展影响。随意的拆迁、划地,建造小区、商业街、餐饮街,追求某一地域的经济增长,只会让那些“土”的动植物一去不复返。
不仅如此,我们在赶走土着生物的同时,外地“洋” 物种也瞧上了这块宝地。近年来,“土”的本地生物越来越少,追求生活品质的市民们就开始饲养外来的“洋” 生物。
巴西龟性情凶猛,具有强肉食性和攻击性。据说昆明圆通寺的放生池内,数百年来养殖着人们前来放养的各类珍稀龟种,因为有几位无知的老太太往里面投放了几只巴西龟,不到数年,以前的珍稀龟种几乎死绝,只剩下巴西龟在池里活着。
还有两个美味的物种成为中外生物入侵互相伤害的典型。第一种是克氏原螯虾,就是麻辣小龙虾这道菜中的“小龙虾”。它在1918年从美国引进日本,并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国内。小龙虾对于农业生产、堤坝安全来说是确确实实的大害虫,幸运的是国人把它们吃到需要人工繁殖才能满足供应需求。另一种是从我国流入欧洲的中华绒螯蟹,也就是大闸蟹。由于缺乏竞争对手和天敌, 它们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各个水系。1998年,约75万至100万只大闸蟹阻塞了英国一个水电站的拦鱼网,并在那儿将接踵而至的鱼虾吃光。大闸蟹泛滥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英国人根本不吃这种甲壳类动物,所以与在中国被作为美食大量消耗的小龙虾相比,大闸蟹在欧洲的扩张更加横行无阻。
总之,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城市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现,人类在其中充当了绝对意义上的上帝之手的角色,各种动植物的搭配,甚至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喜好,本地生物的流失、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有害物种们的势力似乎永远居于上游。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们应该更早意识到这一问题,利用上帝视角, 在规划时就提前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考虑其中,不要让蝌蚪、蜻蜓、蚕......有一天也变成了“洋”物种需要引进,或者只能出现在童话故事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