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让孩子们与碧水青山为伴

时间:2019-08-05 16:40来源: 未知作者:朱小明

字号:TT
快乐入圈,从观鸟到公民科学
    我刚开始学习观鸟是在2008年,有很多经历难以忘记。第一次见到黄鹂,被掠过的一抹艳黄色惊艳到。我轻轻哼起 “啊黄啊黄鹂呀不要笑……” , 《蜗牛与黄鹂鸟》的主角之一原来就是它啊!
    随着观鸟水平的提高,对身边的鸟类有更多的了解,我参加了冬季水鸟调查项目。从此恋上了有水有山的荒野地。湖北的湖泊众多,湿地鸟种也特别多,鸟类调查就是把看到的鸟种和数量记录下来,为科学研究和鸟类保护提供数据。
参加生态公益项目多了以后,接触到的环保圈子也越来越大,走的地方越来越远。有一天听到公民科学这个词,才知道做的这些小事多么有意义。
    记得2010年《中国鸟类观察》杂志招募编辑, 我一冲动就报了名。这是由全国资深观鸟人办的一份公益杂志,我很荣幸加入了编辑部。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责任编辑,是“水穷处”手把手教我的,观鸟人之间都相互称呼网名,我的网名是“老丢”。
    在编辑部里认识了“橘树”大姐和很多观鸟界的大咖。后来成立朱雀会(全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时,我也成为发起人之一。再后来的全国中华秋沙鸭同步调查、全国大鸨同步调查,全国鸟市调查、全国观鸟组织和观鸟人群调查,云南盈江、广西龙州、湖南洞庭湖等地全国性观鸟赛,都是朱雀会组织、发起或承办的。

格物致知,在自然中获得一手经验
    大自然与我们如此之近,美好的环境总伴着美丽的鸟儿;大自然离我们又如此之远,每发现一个好的观鸟点,没过多久城市建设就推进到这里。这之后,我懂得了栖息地保护有多么重要,也理解了生物多样性是什么。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栖息地很陌生,生物多样性是个听不太懂的词汇。当朋友给我介绍一位想在校园开展观鸟活动的校长林待秋时,我觉得机会来了——我可以给小朋友们讲多样的自然世界,讲为什么要保护栖息地。我和林校长一拍即合,在他所在的学校挂了自然学校的牌子,武汉格鲁伯自然学校由此而来。
    在随后的自然教育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自然这个词已经相对熟悉了,而对教育这个词知道的还太少。从2013年到2016年,我在这所叫格鲁伯实验学校的地方工作了三年半,我想深入了解学校教育的特点、家长和孩子们的需求。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自然课程让孩子们获取了一手的感官体验和实践经验,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自然学校从零开始,团队培养和课程实践并进,完成了整套与校内各科课程融合的自然体验课程体系和运行体系。后来,自然体验活动成为学校的亮点之一。
    一千多个日子的学校教育工作经历,对于知天命之年的我,简直太值得了。格鲁伯学校推崇育人养德,当自然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时,化学反应发生了。我也因此补了少时的缺漏,从《诗经》读到《易经》,观自然而喻人伦,不亦乐乎。

荷塘悦社,润物无声培育环境友好者
    校内的自然教育直接对象是学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自然缺失常常在家庭中整体发生。为此我们在2015年开始发起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的博物观察活动,以一片叫千亩塘的荷塘为观察区域,组织孩子和父母一起,共同进行长期的物种观察和记录。后来这个群体发展成“荷塘悦社”亲子博物观察社群。
    道大自然观察工作室也在这时应运而生,做自然教育以及观鸟结识的朋友开始一起组建团队。2016年, 好友“七月在野”为我们拉来第一笔资助,荷塘悦社成为工作室的第一个公众自然教育项目。城区中的这片荒野之地,产出了一批家庭自然观察记录和笔记。八岁的小艾是社群里的小明星,他的自然笔记作品记录真实、感情细腻,后来用在了高铁武汉站的生态保护公益广告屏上。
    我们还把孩子们的自然观察作品制作成为湿地宣传展板,用在守护湿地的“任鸟飞”项目宣讲活动中,《湿地与鸟类》宣传展板在武汉东湖绿道、网湖保护区、保安湖湿地公园和武汉、黄石等地的二十所中小学展出。

研学旅行,让更多学生走近自然了解自然
    生活在荆楚大地,早前我却不知道荆与楚的原本表示同一种植物,它在初夏的山野里开出淡紫色的花。远古楚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国,后来把国都建在荆州。负荆请罪则是治国有章法的见证,《礼记 · 学记》中还记载了用楚做成戒尺来教育学生。这些故事我们自己在学习,也一次次在主题自然活动中用到,反响极好。
    单个自然教育机构的年服务量一般是两三千人次,如何让更多公众来分享自然教育的大餐呢?格鲁伯自然学校的合作经验告诉我们,用合作机构的资源和团队来达成我们的目标,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2017年开始,道大工作室与武汉一家中小学夏令营和校外旅行方面的知名机构签署了自然课程开发协议,由此开启了联合开发自然教育课程之路。这家机构的夏令营一个暑假可以组织两万学生参加, 最大的团达800人。
    而做自然博物团一次仅二三十人,超员后参加者的体验和课程效果把控都会变差。如何顺应大规模学生团的自然课程需求?我们迎难而上, 从合作机构理念导入做起,培训和影响旅行社的团队,哪怕是在学生旅行活动中加入一些自然观察元素,也是往前进了一步。
    2017年底,国家层面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政策出台,规模化的校外研学需求爆发。2018 年武汉市提出“五色”主题研学,其中的绿色生态和蓝色环保,给自然和生态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可为空间。道大工作室积极参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推出《五谷丰登》《荆与楚》等主题课程。
    2018年秋,我们参与推动的武汉奇布自然研学营地成立,设计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道大工作室为营地研发的“物种日课”“观鸟体验”课程广受学生欢迎。2019年,道大的团队参与到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武汉市“公园大课堂”研学课程中,编写了《公园自然笔记——生态名片活动指南》手册,推动学校与公园结合,让学生在地观察身边的自然。

疾风劲草,在自然教育的路上持续前行
    行在自然教育的路上,道大工作室像冒出地面的小草努力生长。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滋养和动力。比如在2017 年,本土博物类出版物《武汉蝴蝶生态图鉴》由阿拉善SEE基金会“创绿家”资助得以出版,此前我们用了三年时间观察拍摄和撰文,最终取得成果。
    我们也常常遇到各种困难。机构如何建设、团队成员如何发展,长期目标如何建立?道大工作室的团队专职人员从开始时的山林、胡刚,到后来加入的寒塘、溜哒和云武,都是年轻人,我希望他们都成长为自然课程的行家。
    2018年,道大工作室成功申请成为“劲草同行”伙伴机构。通过劲草导师的三年辅导和陪伴成长,期望在核心业务积淀、团队专业化、资源多元化拓展等方向上有所突破,更有效地回应环境问题。
    我们进行了业务梳理,2019年,团队将工作重点放在了课程设计和机构合作上。儿童户外自然体验如何对接教育的基本规律?我们抱持“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原则,为公众提供喜闻乐见的自然课程,让孩子聆听自然的声音,走进自然的世界,主动与自然建立连接。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能与自然相伴,是一件快乐的工作。网红流行的时代,我们更喜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沉下心来多做点有益的实事。最后,我想引用习总书记在北京世园会上的一段讲话与大家共勉:“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作者系武汉道大自然观察工作室总干事)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