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国家公园游憩策略及其实现途径

时间:2019-08-20 15:53来源: 未知作者:张玉钧

字号:TT
    众所周知,国家公园的优先任务就是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目的是为了使其维持健康状态。在此前提下,允许在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一般控制区适当开展一些顺应其生态系统特征的游憩利用活动。但是,关于在国家公园内开展什么样的游憩利用活动,目前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用“可持续旅游”的,也有直接用“旅游”的;有说“生态旅游”的,也有进一步表述为“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的,等等,类似的说法不一而足。然而,如果追本溯源,在国家公园制度比较健全的美国,其国家公园的各种游憩利用一般都表述为“游憩”,但近年来伴随着生态旅游的普及,两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又似乎有一些趋同的现象。在很多场合,“生态旅游”和“游憩”的内涵已经交叉和部分重叠, 现实中这两个词慢慢开始混同使用。就是说,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开展的大多数游憩活动,同时也被认为等同于生态旅游活动,只不过这些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活动等。因此,事实上在国家公园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活动”以及“自然教育活动”等,都可以总体归结为一种表述方式,即“游憩活动”。

关于国家公园游憩策略
    在国家公园内进行的游憩活动符合它对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以及独特自然遗迹的重视和保护,因此,国家公园就变成了游憩吸引力的来源和基础。国家公园在世界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繁荣的过程,范围由美国、加拿大逐渐扩展到瑞典、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国家公园理念被全世界广泛接受,亚非、拉美国家也开始积极建立各自国家的国家公园体系。关于国家公园内游憩活动及管理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成果包括:1.市场细分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20世纪70年代,美国);3.游憩机会谱(ROS,20世纪80年代,美国);4.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20世纪90年代,美国);5.游人影响管理模式(VIMM,20世纪90年代,美国);6.游人行为管理过程(VAMP,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7.旅游管理优化模型(TOMM,20世纪90年代末,澳大利亚);8.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管理(VERP,21世纪初,美国)。此外,国外已有大量研究对国家公园游憩市场和相关产业做出充分阐述,关于游客方面包括游客行为特征、心理偏好等;关于游憩规划方面包括功能分区规划、社区共管、服务设施等;关于游憩环境保护方面包括游憩承载力、生态补偿、教育解说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微观层面的内容。其中关于游憩活动及管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促进游憩空间优化提升等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在国内,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为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开展游憩活动创造了条件。2013年10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1月,13部委联合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9月,为了加快构建国家公园体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借鉴国际有益做法,立足我国国情制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该方案确认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既是对过去国家公园改革成果的肯定也为今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全面改革指明了方向。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构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大类的“两园一区”的自然保护地新分类系统,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要实行全过程统一管理,统一监测评估、统一执法、统一考核,实行两级审批、分级管理的体制。而关于自然保护地的游憩利用,国内已有大量文献开始探究如何吸取国外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应用于中国本土的保护地旅游实践中,但由于目前中国的国家公园尚处于试点建设阶段,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概念认知与国外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借鉴以及经典案例分析,涉及国家公园内部具体如何开展游憩活动的内容相对较少。因此,其他类型保护地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标准体系可作为国家公园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
    自然保护地游憩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生态伦理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理论、生态旅游本土化理论以及系统工程学等。对保护地游憩的开发模式、综合评价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目前研究对于保护地游憩研究方法和游憩管理模式等欠缺宏观提炼和总结,大多数研究主要进行理论阐述以及某个特定案例对比分析等定性分析,而定量研究相对不足。今后应关注对保护地的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提出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和规划,将国外国家公园游憩发展模式及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本土化,寻求包括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保护地的游憩发展策略。未来的发展重点将聚焦到对国家公园游憩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上来:一是如何利用好游憩资源,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资源环境对使用者具有长期吸引力,以实现游憩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如何应对游憩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为使用者提供满意的游憩体验。

国家公园游憩策略的实现途径
    国家公园实施游憩策略的目标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在其一般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游憩活动,最终构建高品质和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探寻国家公园游憩策略的实现途径,包括以下4个方面:
    途径1:探索国家公园游憩产品规划模式
    通过文献查阅,总结我国保护地的游憩产品规划经验。结合实地调研,对国家公园的游憩环境、游憩资源及游憩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初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游憩产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公园的游憩产品进行评价,归纳典型单项游憩活动对游憩环境及资源的具体要求。梳理不同类型国家公园的适宜性游憩产品,形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游憩产品谱系,总结游憩产品规划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国家公园的游憩环境、游憩资源及游憩活动现状;     2)研究国家公园游憩产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3)研究国家公园单项游憩活动适宜性评价技术;4)构建国家公园游憩产品谱系。
    途径2:研究国家公园游憩产品梯度化规划提升技术
    国家公园游憩产品应兼顾资源保护性利用与游客体验。通过查阅文献,对国外先进的游憩产品与游客体验理论框架进行本土化,丰富适用于我国国家公园的游憩产品与游客体验理论体系。实地调研,了解国家公园游客的游憩需求以及游憩产品体验现状,量化二者之间的差异。在游憩产品提升中强调自然教育功能,加强自然教育活动设计与自然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研究。结合国家公园游憩产品规划模式,对游憩产品进行梯度化规划提升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国家公园游憩产品与游客体验理论体系的本土化策略; 2)研究国家公园游客的游憩需求; 3)研究国家公园游憩产品的体验性; 4) 研究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产品评价与开发途径; 5)研究国家公园区游憩产品的梯度化规划提升技术。
    途径3:构建国家公园的游憩产品空间布局
    依据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及生态旅游的需要,国家公园具有不同功能分区。为了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利用好游憩资源,实现游憩的可持续发展,应强化游憩产品的空间布局。基于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和行为倾向的研究,结合ROS游憩机会谱,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游憩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不同游憩机会的划分,针对不同游憩区域进行结构调整、功能定位以及游憩产品的合理配置和空间优化(线路、交通),实现游憩产品的差异性、有序性和组合性。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公园游憩机会清查; 2)研究国家公园游憩区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度和行为倾向; 3)研究国家公园游憩产品空间分配;4)研究国家公园游憩产品空间布局优化模式。
    途径4:摸索国家公园的游憩区管理
    游憩产品的开发会对游憩场地的自然、社会和管理方面的特征造成改变。为了在资源影响最小化的基础上,满足游客体验最大化的目标,游憩区管理手段必不可少。结合VERP模型,对游憩环境、游憩活动、游憩者、游憩体验进行管理方法归纳和总结,提出游憩区单体的管理模式。同时,考虑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及周边地区,提出区域性发展战略。具体内容包括: 1)研究国家公园的游憩环境管理; 2)研究国家公园的游憩活动管理; 3)研究国家公园的游客管理;4) 研究国家公园的游憩设施与游憩服务。

展望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国是创造性的大胆尝试。国家公园的游憩产品应区别于大众观光,在保护生态和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公众教育,这便需要打造适应国家公园的游憩产品。对国外相关游憩发展理论进行本土化、适应性研究,对国家公园游憩产品进行适宜性评价,针对不同游憩区域进行结构调整、功能定位以及游憩产品的合理配置和空间优化(线路、交通)。实现游憩产品的差异性、有序性和组合性。
    在当前国民对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进一步发挥国家公园的多种功能,有效利用其丰富的游憩资源优势满足游客个性化及多样化的游憩需求,更好地推动国家公园游憩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自然生态保护的同时,寓教于游,为公众提供休闲游憩、环境教育机会,以增加人们对国家公园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游客体验,建立其与国家公园的联系,促进全民性的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国家公园游憩产品规划可为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带来直接经济收益,同时带动周边产业和地方经济, 为当地居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能够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收入水平。
    在创新游憩产品的过程中,平衡资源保护和游憩发展的关系,兼顾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区域生态敏感性,尽可能降低游憩产品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国家公园的永续利用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