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失去山林的孩子》一书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这并不是医学上的诊断性疾病,而是一种现象,是指由于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和互动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理论上讲,人们向城市安居并不一定意味着与大自然隔离,然而受困于现实诸多因素,我们还是在迈向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的过程中慢慢远离自然。近年来,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创建以及环境教育的兴起,某种程度上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自然元素的缺失与渴求。
环境教育在我国起步早,然而很长时间内相关政策并未获得有效实施,少量的户外运动和自然体验更像是一种贵族式的教育。走进大自然成为一种奢侈,这是现代化的痛点。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教育呈蓬勃发展之势,孩子若不上自然课程,不去公园、郊野体验一番,那接受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环境教育也开始从响亮的口号慢慢变成法律强制和口号宣传并行,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慢慢变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更重要”的良好态势。
然而,“怎么说”“怎么做”有很高的技术含金量。无论是社区式宣传,还是置身自然的体验课程,环境教育都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做,以专业力量推动相关业务内容和制度机制完善。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天,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固然很重要,但成年人也要行动起来,以身作则,而不应认为自己“拯救无望”“不可再造”,只“抓娃娃”,“放过自己”,把责任甩给下一代。环境教育更是终身教育,每一个阶段都不可或缺,只有持之以恒,其功效才能慢慢显现。所以, 接受环境教育,社会公众一个也不能少,一刻也不能少!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