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佐茂所着的《环境的思想》一书是日本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代表作,是他多年来结合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环境问题的成果结晶。该书于1 9 9 4 年由日本创风社出版,中文版由韩立新、张桂权和刘荣华等人翻译后于1 9 9 7 年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作者岩佐茂现任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教授,是日本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环境哲学和德国哲学研究专家。除本书外,岩佐茂教授还着有《唯物论与科学精神》《哲学的现实性》《人的生存与唯物史观》《黑格尔用语事典》《环境的思想与伦理》等着作。
对于本书的内容而言,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作者尽可能地概括和总结了日本在消灭公害、环境保护等运动中形成并确立起来的思想及其理论;第二,作者系统分析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应该如何回答环境问题,并尝试在回答现实问题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自身思想和理论的深化。
本书篇幅不大,译文流畅,可读性很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大一点的小册子。全书包括序言、附录,以及正文五个章节, 共七个部分。从具体内容上划分, 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如下四大部分:
其中在序言部分,岩佐茂阐明了写作本书的目的所在。岩佐茂开宗明义地指出“20世纪是环境破坏的世纪”,其背后真实的原因正是在于现实世界中资本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之间的严重对立。但这二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岩佐茂认为调和二者的对立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继承辩证的自然观,建立起新的环境伦理,从而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而在根本上对环境问题的出现进行批判,并找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其中最好的着眼点正是环境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
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岩佐茂教授阐明了环境问题导致环境思想诞生的过程。作者在这三章中基于20世纪50年代至20 世纪末日本国内公害问题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事实,深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了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由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必然结果。为扭转这一趋势,作者介绍了日本政府出台环境政策,试图通过确立环境权,并用《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手段来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对此,作者明确指出,这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人对自然任意支配思想的方法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的。而对于人类而言最理想的可持续开发的思想,只有基于对资本的逻辑进行斗争才能够实现。作者进一步介绍了半个世纪以来,应运而生的各种环境伦理学,并对自然的“权利”“固有的价值”等这些虚构的概念进行了批判,指出真正的环境伦理一定是建立在对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也就是不仅要认识到自然遭到破坏这一现实,而且还要认识到引起自然破坏的原因。
本书的第四章是笔者划分的第三部分。这是本书作者深入思考的集中体现,岩佐茂在这一章重点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环境保护思想和重要观点,用事实批驳了有关马克思主义中没有环境保护观点的错误认知。他首先总结了青年马克思的环境保护观点,证明了马克思并没有站在那种认为自然只是为人的繁荣而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上。之后,作者通过进一步分析《资本论》中的环境保护思想,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观点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此外,作者也没有忽视恩格斯思想中的环境保护观点,他特别强调,恩格斯对自然界“报复”的这种见解,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是极为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保护思想的总结是基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原着的研究,其哲学的立场是唯物论的,并由此得出了自己的明确结论。总结作者的结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中明确有着环境保护的观点;其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保护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的限制;其三,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必须自觉、积极地展开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环境保护的观点研究。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环境思想的阐释充分展开体现在了本章的最后一节,揭示了生产力的质的问题是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
本书的第五章是笔者划分的第四部分。岩佐茂在这一章中论述了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作者看来,战胜资本的逻辑对于环境的奴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应该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摒弃追求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但是作者也深刻地意识到,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资本的逻辑所导致的大量生产才是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所以,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实现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就是按照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社会主义的要求,真正做到对资本主义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产生大量废弃物的方式进行彻底扬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开启“生态社会主义实现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也可以作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有效途径。
总之,岩佐茂的这本《环境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是我们了解日本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扇窗。书中的观点比较深刻,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启发。阅读本书可以引发我们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原着中继续挖掘环境思想的兴趣,还将启发我们继续深入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重要地借鉴意义。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