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环境大数据与绿色供应链

时间:2019-09-23 11:34来源: 未知作者:马军 丁杉杉 詹颖

字号:TT
    过去40余年间,我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数以亿计的人口脱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让城乡居民暴露在健康风险之下。
中国污染防治的障碍不仅是缺乏技术和资金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动力的问题,环境执法长期不严,违法成本严重偏低,一方面需要大力加强督察执法,另一方面也要更多重视和借助市场和社会力量。其中,获取环境数据是多方参与的前提条件。

环境信息公开和PITI 指数
    基于这样的考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2006年开始建设蔚蓝地图数据平台,收集和发布来自于官方的环境数据。由于初始阶段数据有限,我们一方面与政府部门沟通,申请公开更多的数据,另一方面和合作伙伴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一起开发了PITI指数,用于评价各地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以及信息公开的力度。
   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们持续开展120城市PITI 指数的评价。通过对信息的广泛收集和量化评价, 发现各地环保部门执法和信息公开的差距,更识别出最佳实践,供各地分享和借鉴。评价结果显示, 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其中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的环境监管信息已开始趋向全面公开。
    以蔚蓝地图数据库的企业监管记录为例:2006 年起步时,全年只有不到2000条数据;2014年实时公开要求,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及2016年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中央环保督察,都使得数据量出现快速增长。2016年企业违规超标记录达到69000 条,2017年达到16万条,2018年又在2017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绿色供应链与CITI 指数
    通过获取和分析企业超标违规数据,发现我们国家不但进行满足自身需求的生产,也进行大量的出口,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排放都留在了国内,污染了空气、水、土壤和近海。
    为解决生产和采购过程中的污染问题,2007年3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20家环保组织,发起了绿色选择倡议,倡议大型品牌绿化其在中国的供应链,同时倡议消费者在消费中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
    绿色供应链的起步绝非一帆风顺。很多品牌, 包括以企业责任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对控制供应链污染都莫衷一是,甚至回避和抵触。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在中国不知道谁污染谁不污染,因此只会从价低者采购。
    为此,从2010年开始,我们和多地的环保社会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以主管部门发布的监管记录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和访谈,一次次将存在严重污染问题的供应商和中外知名品牌的采购联系起来。从IT产业的重金属污染调研,到纺织业的水污染调研,结合官方数据,促使一批品牌开始重视供应链污染问题。

    为服务绿色供应链管理需求,我们基于数据建立了绿色选择管理体系,包括检索和分类机制,对违规问题披露以及确认的机制,还有数据公开和审计的机制。在这个公开的平台上,用户可以查询企业表现,包括自动的在表与表之间、表单之间进行比对,动态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还可以通过披露简要情况说明,或是详细的整改方案,包括后续的认证结果、检测报告、在线数据等,直到经由专业机构在公众监督下开展第三方审核;也可以基于数据披露表格,披露一般性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供应链于2014年被纳入北京APEC首脑会议议程。为了让绿色供应链更好地成为促进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4年,我们开发了绿色供应链CITI 指数,以此对中外品牌的表现进行打分和排名。
    目前CITI指数已经覆盖超过370个品牌。CITI指数不只是评分、排名,更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路线图。多年交流推动,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借助数据管理自己的供应链。其中排名靠前的品牌,已经将环境数据的使用纳入到他们的采购标准中。
    以纺织业为例,纺织业是中国出口的一个重要行业,该产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等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以浙江最为密集。几年前我们通过污染地图,发现很多当地河流已经处于严重污染的劣V类状态,失去了使用价值。比如杭州萧山的一个排污口,一天排向钱塘江的废水高达28万吨,包括纺织印染和化工废水。在和主要的排放企业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提到如果自己治理了污染,而同行没有治理的话,自己将会失去定单,因为品牌只愿意采购最便宜的、成本最低的产品,导致供应商纷纷降低环境标准去赢得订单。
    随着蔚蓝地图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纺织品牌开始使用监管数据去管理供应链,在签合同的时候会比对是否存在着官方认定的超标违规记录,也会定期把供应链的名单和超标违规企业的名单进行比对,从而识别出排放违规的企业。在此过程中, 五家国际大型品牌,包括GAP、H&M、优衣库、玛莎百货和沃尔玛等,都关注到当地一家主要印染企业的废水超标问题,并通知如果不能实现达标,定单就会受到影响。这家排名全国十大的印染企业决心投入巨资,将十个染厂废水集中处理,最终每年1200万吨的纺织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
    这个案例再次证明,污染治理必须要从“龙头”发生转变,就像舞龙灯,当位于供应链生态系统顶端的龙头品牌做出调整,其上游供应链涉及的龙身、龙尾企业,才能跟着发生显着变化。

环境大数据和蔚蓝生态链
    2013年以来,环保三大战役渐次展开,2016年在全国铺开中央环保督察,这些都让企业面临直接的环境合规风险,并通过供应链、投资、贷款、保险等渠道影响品牌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不仅如此,越上游供应链面临的环境风险越高,而品牌的影响力越弱。因此,供应链环境管理已经从企业社会责任考量,转变为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和稳定运营的必须。
    除继续全面汇总收录生态环境部门数据外,蔚蓝地图也密切关注水利、海洋、安监、国土资源、住建、发展改革、气象部门等官方发布渠道。目前每天跟进4000个不同的数据源,并将这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成、清洗、发布。其中和企业相关的数据主要涉及监管,包括政府的监管、企业自行监测的数据以及经过官方确认的投诉举报的信息,还包括企业排放数据、企业监督性数据、安全监察数据、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数据、企业事故数据等。
    截至2019年7月,仅蔚蓝地图企业环境监管记录,就已经突破150万条。2014年各界推动开启的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公开,让蔚蓝地图的每日数据量突破了100万条。在这个过程中,最优秀的企业也开始觉得应接不暇。
    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相关技术,IPE于2017年底开发了供应链环境管理自动化解决方案——“蔚蓝生态链”。该产品能够让这些数据以一种近似于区块链的方式,分布式同步记录在各个利益方上面,从而大幅减少沟通成本,并提升数据质量。
    基于蔚蓝地图数据平台,确保各个利益方(品牌客户、供应商企业、行业联盟、银行、投资者、政府部门和环保组织等)所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监管记录、经生态环境部门确认的投诉举报信息以及在线监测超标数据,通过邮件和APP推送实时发送给利益方和企业用户, 企业用户对此做出反馈,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由此企业与相关利益方通过蔚蓝地图连接,实现环境数据在企业和各利益方之间的同步更新。
    对于供应链上的品牌买方,蔚蓝生态链可以协助其大幅提高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时效性,利用数字化的方式,及时查收和处理供应链各类风险信息, 利用蔚蓝地图线上工具降低沟通成本和人力投入。不仅如此,蔚蓝生态链还可以协助品牌将环境管理向环境风险更高、管控力度更弱的供应链上游延伸并覆盖更多维度的风险种类,通过使用生态链工具发现全供应链上更多潜在的风险以推动更大规模的节能减排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转型。
    对于供应链上的生产型企业和物流等服务提供商,蔚蓝生态链可以协助其与采购方同步获取自身环境风险信息,使买卖双方成为供应链环境管理中的平等伙伴。这些企业可以通过蔚蓝生态链的解决方案,及时披露环境违规的原因、整改措施和环境合规现状,修复环境信用,并利用蔚蓝地图全面管控自身供应链的环境风险。
    蔚蓝生态链等大数据技术为环境管理者带来了全新的工作视角和模式,极大提升了效率。截至2019年7月,已有超过8000家大型供应商对自身的违规问题或排放情况做出了公开的整改和说明。
    基于大数据,我们还研发了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估体系,能够对百万级的企业的环境信用和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形成绿、蓝、黄、红四色评级。以及具体的环境信用评分。当前这一工具已开始应用于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
    除本地污染外,多数行业的品牌也有多至70% 的碳足迹在其供应链上,但是迄今多数的品牌并没有把它纳入到管理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CDP共同开发了供应链气候行动SCTI指数,希望能够协助品牌完善管理,推动温室气体减排。

    通过上文对蔚蓝地图工作的一些总结可以看到,环境大数据为供应链的管理带来了新的工作模式,品牌和大型企业界利用互联互通的环境数据, 可以有效提升供应链上下游各方沟通互动的效率。通过绿色供应链这一市场机制,有助于建立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扭转长期以来“ 劣币驱逐良币”的痼 疾,真正将环境意识、资源有效利用与产品设计、原材料汲取、加工制造、包装、运输、市场销售、消费、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环节交叉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迈向绿色化,助力实现中国乃至全球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