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无废乡村建设的实践、挑战和展望 ——以无废八宝堂为例

时间:2019-12-04 14:58来源: 未知作者:陈思敏

字号:TT
    2019年7月16日下午,无废白河湾项目在怀柔区琉璃庙镇八宝堂村正式启动。活动当天,八宝堂村村民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垃圾分类知识, 并且都领到了崭新的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正式成为参与无废乡村建设的生力军。

无废乡村从概念到落地
    无废白河湾项目是绿色创新发展中心联合九源基石旅游公司(以下简称九源)在怀柔区琉璃庙镇白河湾地区联合开展的一个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创新项目。项目目标是到2025年在白河湾地区实现“零废弃物”。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团队用四个月的时间,对项目拟开展地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并对国际、国内的相关政策和最佳实践进行了案头研究,结合2018 年底国家发布的“无废城市”试点的政策,提出以打造“无废乡村”为核心的项目方案,希望通过在基层乡村的实践,探索出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目标的创新项目模式。
    项目实施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标国际先进案例,遵循国际通行废弃物治理的三原则,以源头减量为突破口,以时尚环保活动为特色,打造“无废白河湾”的品牌。通过动员政府、企业、村民、游客、合作伙伴等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为实现“2025 年白河湾地区零废弃物”目标的各类活动,并选定八宝堂村作为无废白河湾项目开展的第一站。
    八宝堂村是隶属于怀柔区琉璃庙镇双文铺行政村的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背山面水,景色宜人。多年前因为《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在此取景,而成为京郊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八宝堂村共有38户农家院,九源以租赁的方式获得其中12个农家院的20年经营权,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后投入市场,以满足游客综合性的娱乐休闲需求。余下19个农家院由村民自行经营民俗旅游接待业务,7个农家院是村民自住。

    在项目启动前半个月,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项目经理正式入驻八宝堂村,与村民每天生活在一起,针对八宝堂村的垃圾分类情况挨家挨户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据了解,八宝堂村的垃圾分类采用简单的“三分法”:剩饭剩菜单放,可回收垃圾变卖, 剩下的垃圾全部归到“其他垃圾”一类里。这不符合北京市的“四分法”的相关要求,由于源头分类没有做好,因此给后端的转运和处理带来较大的压力,而这种分类模式已存在多年。
    在硬件配置和运转机制方面,村民使用的垃圾桶并没有统一,有的是油漆桶,有的是村里发的可回收垃圾桶,有的是用煤灰垃圾桶。村口放置的垃圾桶则分为“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在村里没有配置。
    村里设有专门的垃圾管理员岗位1个,主要工作是收到镇里的垃圾清运车队反馈分类不及格的信息后,对村口垃圾桶的垃圾进行再分拣。这位垃圾分类管理员也没有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垃圾清运分为两个车队,其中一个是厨余垃圾的清运车队,官方给出的清运时间是星期一、三、五、日都会到村清运,但据调研发现,由于清运压力太大且车辆、人手配备不足,到村清运的时间并不稳定,曾经出现过一周没有到村清运的情况。其他垃圾的清运队的清运时间则较为稳定。
    村民对于推行新的垃圾分类的态度,明显地分成3类:一类是积极支持,此类村民多数在怀柔区县城也有住房,在县城里居住的时候接触过社区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对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认识到位,这类村民占比约30%;第二类是被动执行型, 这类村民认为村里发通知了自己就要执行,对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认识模糊,这类村民的占比约60%; 还有个别村民因为属于高龄老人,或从没接触过垃圾分类而对新的分类方法态度消极,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而难以配合。
    因此项目启动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对村民进行环保教育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为了提升村民对项目的拥有感和参与度,帮助村民全面、系统地学习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实现垃圾分类正确的目标,在2019年7月16日以组织村民大会的形式宣布了无废白河湾项目的正式启动,镇政府、村书记和大部分村民都参加了这一活动。
    在启动会后由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专业团队对村民开展了专业而有趣的垃圾分类培训,并给村民统一发放二分垃圾桶,公布了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规则等。充分的信息披露提升了村民对此项目的认识,为日后村民以议事的方式解决问题打   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启动会后的第二天,村里改变了垃圾收运方式。从村民自弃变为垃圾分类管理员上门分类收运。通过外力推动村民行为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项目经理就每天跟着村里的垃圾分类管理员完成上门收运的整个流程,不仅使得垃圾分类管理员的工作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也利用跟村民互动的机会对村民们反复进行一对一的垃圾分类培训。
    在垃圾收运机制的反馈意见收集工作上,采用“个案式跟进”的方式及时收集信息并作出调整。针对民俗旅游接待大户每周至少一次上门了解他们对垃圾收运工作的意见,包括垃圾管理员上门收运垃圾的规范性、沟通是否到位、以及目前的收运垃圾的时间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等。经过这样深入细致的执行和信息反馈过程,把原来每天都收运垃圾的机制,调整成周一、三、五、六、日收运。后来又因为暑期游客接待高峰的到来而提升了周末的收运频率,由一天一次变为一天两次。国庆节期间更是要求垃圾管理员每天在岗,每天收运,针对接待大户则一天收运两次,以此尽量降低垃圾积压对于村民接待的影响。
   针对积分兑换奖品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则采用“村民集体议事”的方式进行解决。在项目开展三个月的时间内已经组织村民进行过三次专门的讨论会。八宝堂村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村民之间兼有利益及血缘关系,村民的激励关键在于及时兑现、公开透明。村民在议事的过程中有的会抛出更多的问题,有的会沉默观察,有的会根据问题提出想法,有的因受问题影响会当场发泄情绪, 但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村民对于自身利益的关切会驱使村民回归要解决的问题本身,通过建立清晰的议事规则、充分聆听村民诉求,运用村民对问题的看法、建议来影响其他村民,解决集体利益问题。村民在看到垃圾分类清运的机制切实响应自己的需求后,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明显提升。
    根据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相关记录,村内日均产生厨余垃圾1~2箱,不超过240升。节假日和周末因为民俗旅游招待,厨余垃圾产生可达4~5箱, 而周末则达到峰值约600升。其他垃圾日均产生量2~3箱,约300~400升,在周末则达到峰值约720升。在两个月垃圾分类收运经验的基础上,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总结了适用于八宝堂村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收运指导手册》,期望在项目经理撤出之后垃圾清运工作仍然能够正常运作,并且保持垃圾分类的正确率。
    从无废白河湾项目落地至今,八宝堂村里的垃圾分类方法已调整成为符合北京市要求的“四分法”,与后端的转运、处理机制衔接良好。村民分类的正确率也快速提高,据8月份的统计数据,已达到90%。
     在八宝堂村的一个特殊情况是九源在村里的参与度很高,因此企业员工和供应商对项目的积极参与也很重要。在项目刚启动的时候,九源租下来的农家院正在装修,产生了不少建筑垃圾,而外包的施工队为了方便,则经常占用村口的其他垃圾桶用于存放建筑垃圾,村民对此的意见也不小。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在地的项目经理快速发现了这一问题, 建议九源对供应商提出硬性要求,并协调专门的建筑垃圾清运公司及时清运建筑垃圾。借此契机,还面向企业在地员工组织了“无废白河湾,九源要带头”主题的培训。

无废乡村建设的挑战
   在无废八宝堂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也不都是一帆风顺,我们也碰到了一些挑战。比如,在八宝堂的实践“无废乡村”建设,这个概念是由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和九源这两家作为主要推动力量在推动的, 但是只有“外来户”有打造无废乡村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治理机制如何建立是个难题。
    村一级的政府是有国家配置的资源专门用于乡村环境改善的,但是村里的垃圾分类管理员等有津贴的工作岗位是作为一种福利被分配给相对生活困难的村民,因此他们自身做好工作的动力并不够。基层政府在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上则较为松散,没有清晰的考核机制及培训支持;也缺少资金来源购买礼品,激励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了;还缺少相应的专业工作人员,难以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阶段的解决办法是九源投入资金,资助项目实施,购买项目所需物资,如分类垃圾桶、垃圾清运电动车以及激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礼品等;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派出项目经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但这种机制的可持续性不高,还需在乡村内部建立长效机制。
    再比如,目前北京市范围内推行的是“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三级垃圾分类和处理模式,但村一级的实际需求和乡一级的转运安排之间明显存在错位,搞民俗接待的村里周末是垃圾产生高峰,而清运队伍是周一到周五上班,周末要休息。要从制度上进行改变还不是那么容易。
    只有村民、企业、基层政府形成合力,才能打通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以保证乡村垃圾分类常态化,才能进一步扩充无废乡村的建设内容,如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面向游客开展环保教育等。从目前八宝堂运行的项目来看,各相关方对于项目推进产生的困难是保持积极的态度的,根据各自优势分担人、财、物的投入压力,互相支持,使项目逐步向着预定目标推进。但是从体制、机制层面形成可以被复制的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废乡村建设前景展望
    国家在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为农村整体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从2018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到2020年,要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2019年1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到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基本完成。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农村生态建设工作要求,如何才能精准解决农村垃圾分类问题、动员社会力量维持良好的农村生态建设机制持续运作,成为基层政府必须思考、解决的“一头一尾”。
    下一步,参考“无废白河湾”项目对标的日本上胜町、国内浙江金华、北京门头沟和昌平等多个“无废乡村”建设的案例以及国家对“无废城市” 的建设要求,“无废白河湾”项目将把工作重点放到推进“无废民宿”的建设和“无废旅游”理念的倡导和行动的推广上。计划面向游客提出《无废旅游的倡议和行为准则》,并开始在九源运营的空间内进行“无废民宿”的建设和实践。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民俗旅游户接待中普遍使用大量餐具,一种是纯塑料的一次性餐具,一种是餐具清洁公司配给的消毒餐具,外敷一次性塑料薄膜。村民对餐具清洁公司的清洗效果并不满意,常常因为清洗不干净而受到旅客投诉,从而逐渐改用了一次性套装塑料餐具。如果以年客流量每年3万人次计算,会产生大量的塑料垃圾。而村内则有的是言语障碍人群,他们只能靠捡拾、变卖塑料瓶获得十分微薄的收入。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根据已有的调研基础,提出了《关于白河湾地区减少塑料垃圾及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正在积极寻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面对政府对“无废乡村”建设工作的认可,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期望能够有更多跨界的大胆尝试, 如城市社区与农村的闲置资源精准匹配、“无废乡村”主题艺术展、“无废达人”挑战赛等。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投入资金,吸引专业的环保社会组织、咨询机构参与在地的项目合作,以专业力量弥补基层政府人力紧缺、精细化领域专业程度不足的短板,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从绿色金融的角度,运用好政府引导基金,结合专业金融机构的支持,帮助符合当地发展需要且积极履行环保责任的企业落地经济发展项目,形成农村自身的“环保造血”机制,促进当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不断丰富完善,建构有特色的农村发展共同体,让农村更有活力、更加美丽。
    (作者为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项目经理)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