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016年全国相继推出了两批试 点,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 些先进的经验。与此同时,我国各地情况 不一,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完全“一刀切”。
我国城市建设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也不例 外。大城市热岛效应出现,此外道路基本 不能渗水,大多城市在雨天面临道路积水 问题。雨洪来了,城市看海的现象比较严 重。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途径有很多,海绵 城市就是其中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为:修复水生态、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 化、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它的本质 追求就是大雨不内涝,小雨不积水,热岛 有缓解,水体不黑臭。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和 经验,但总体上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 题:一是海绵城市与海绵流域的结合不够 紧密。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对孤立,没有跟 周围领域形成有机的结合。二是灰色基础 设施多于绿色的基础设施。湿地、自然水 系等绿色的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实际需要。 三是老城区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问题较多, 难度较大,特别是涉及排水管网的改造问 题等,难度更大。四是城市水污染情况相 对比较严峻。水资源、水安全、水污染的 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新兴科技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新兴科技能够引领或者助推海绵城市 建设快速地发展,包括材料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理念的创新等。大数据、物联网、 新材料、淡水科技以及机器人等,能够助 推海绵城市的建设。
运用大数据的信息科技可以在海绵城 市的建设中建立地理信息气象的信息库, 以及水文、地质、基础设施、污染源等数 据库,以此开展顶层化的数字化设计,实 现科学化、应急智能化和管理的精细化。
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快速传递建设 在线数据库。利用这些系统对相关的海绵 城市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城市的水资源管 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机器人技术在很多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做一些人工可能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生态 清淤,机器人能够有效地解决管道损毁和 检漏问题,不仅能发现漏点,还能够快速 地对管道进行修补。同时,对于在线监测、 巡检等,机器人都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新材料有很多。比如采用渗水的砖可 以解决水难下渗的问题。对于建筑垃圾, 有的城市把废旧的陶瓷做成砖铺在地面上, 同时解决建筑垃圾和地面渗水问题。
水生态修复技术比如黑臭水体治理中 人工浮岛、底泥的生物氧化技术等,在水 污染控制领域都是常用的,在海绵城市里 面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建议
建议一:聚焦前沿,创新海绵城市保 障技术。
一是加速城市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 利用。新兴化学微污染物的出现对城市生
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这要求其处理工艺变得 细化复杂,检测指标也越加繁多,针对日渐复 杂的发展趋势,需加速前沿生态修复技术的研 究和应用;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 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化学修复以及工 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二是要构建城市生态恢复的水文模型。水 文模型作为认识和理解城市水循环的有效工具, 可以在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实施前,用于分析数 据信息与模拟。2014年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指南》也强调通过水文模型与相关理论计 算,从而优化海绵城市规划涉及各项指标。
三是加快新材料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研发 和应用。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用透水良好、孔 隙率较高的材料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改造, 雨水顺利地进入铺装结构内部并下渗,进而实 现雨水补给地下水、减小乃至于清除地表径流 的目的;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的建材还不理想,需要不断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上探索,逐步解决现阶段透水性铺装材料存在的价格偏 高、承载力偏小、透水性能下降等问题。
四是推进机器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技术 革新。海绵城市建设行业是服务性行业,现在 代替人工操作的协作机器人一般售价为3.5万美 元以上,而且功能单一;且制备机器人的传感 元件和控制系统材料(如减速器)主要依赖进 口,成本较高,需要增加科研投入,实现机器 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基于大数据平台和机器人 建立智能终端和操作载体的联动模式,形成“一 体化”城市洪涝事故应急处理系统,提升决策的 科学化水平,服务于目前我国突发性洪涝事件。
建议二:优化运管制度,创新合作模式。
一是推广城市河道管理新模式。城市河道管 理推广河长制;通过“三查(严查污水直排入河、 垃圾乱堆乱倒、涉河湖违法建设)三清(清河岸、 清河面、清河底)三治(清河岸、清河面、清河 底)三管(严格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执法监 督管理)”、依托“河长制”,建立“河长智”,实 现“河长治”。完善城市黑臭河道专项巡查制度,通过督察、回头看等行动,实现城市河道的长治 久清,提高城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和验收标准。海绵 城市建设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降水规律、 土壤性质以及经济、城市发展程度、生态状况 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 研究和细化各类控制性指标。迫切需要制定国 家级、省(区)市级的导则,帮助地方政府研 究制定当地海绵城市建设手册和设计标准。积 累各种自然条件示范项目数据,逐步建立完整 的海绵城市数据资料库。
三是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海绵城市信息化 综合管控平台。监测系统对于评价海绵城市建 设项目绩效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是实现长 效运行机制的支撑,也是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基 础。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心仍停留在规划、设计 和施工上,后续监测还未能及时跟上,现阶段 建设重心应放在海绵城市监测上,进一步完善海 绵评价及维护体系,定期进行第三方监测评价。
四是构建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污染风险 评估体系。结合信息化、智能化的监测技术, 从海绵城市建设的风险、地下水污染物垂向和水平迁移风险进一步分析,构建海绵城市建设 区域对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指标体系。
五是创新投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 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技术+资本”运 作模式,加大政府投入。
建议三:面向智慧城市建设新型水厂。
智慧水厂可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GPS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水处理运行过程 的水质参数、设备报警等远程实时监控,保证 水处理的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根据我国各地 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建造新型给水厂/ 污水厂,使其成为真正与社会融合、互利共生 的城市基础设施。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 量,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 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美丽 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海 绵城市建设应建立健全长效制度和法律法规, 优化运管制度,创新合作模式,依托未来科技 促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
(本文根据作者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删减)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