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天门段基本情况
汉江流域天门段主要由汉江天门段及汉北河、天门河两条支流组成。河长:天门市境内共137.7公里。流域面积:2622平方公里。
人口:流经多祥镇、麻洋镇、彭市镇、岳口镇等8个乡镇场,大约50万人口。
GDP:2012年321.22亿元,2013年达到365.19亿元。
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部署。我们将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取得“四化同步”发展先行示范的新成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主要是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规划先行。从区位格局中规划定位。着眼于融入“两圈”、联动“两带”,用好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荆州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张国家级“金字招牌”,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产业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定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体系,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着力建设汉江中下游中心城市。突出生态特色规划发展。生态良好是汉江的优势,也是天门的后发资本。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统筹“绿色、经济、民生”协调发展,对防洪灌溉、航运物流、产业发展、岸线开发、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利用,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构建彰显生态文明的城乡空间。树立建设生态市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要求体现并落实到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留住蓝天碧水净土,建设美丽家园。
坚持工业引领。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和支持企业技改扩规、提档升级、兼并重组“两手抓”,加速注入优质增量,进一步做大投资、做大规模、做大底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做强产业支撑。加快发展壮大医药、棉花两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做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做强天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做实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天门产业园。加快汉江天门港区建设,大力推进天门工业园、岳口工业园等临港产业园建设,启动建设天西工业园,加快发展港口经济、水运经济。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发展,做好“中国棉都”这篇大文章。
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发展。要依托优质汉江生态和平原生态,积极开展“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实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特别是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加强汉江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完成天门河生态补水工程建设,启动天门河治污工程。着力建设宜居城市。实施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深化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四城同创”,保护和利用好汉江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水乡园林风景线,擦亮“棉都茶城”名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到水、记得住乡愁”,打造自然人文和谐的宜居宜业环境。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建一批美丽城镇与乡村。
坚持创新驱动。通过实施环境升级工程,着力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的各类障碍,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生态科技应用推广力度,构建生态文明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创新汉江生态经济带协作共建机制。加强与上下游城市在生态保护、岸线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协作分工,主动对接京津冀协作,构建开放合作新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聚集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沿江开放开发。创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体系。重点建立完善重大决策“生态环保部门”全程参与机制、生态决策常态化机制,以及生态建设利益导向、考核评价、稳定投入、责任追究等制度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作者系中共天门市委书记 柯俊)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