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生态示范 >

湖区变林区:西洞庭湖清理杨树恢复湿地

时间:2014-07-11 16:01来源: 中国环境报作者:fyx点击: 次

字号:TT
地处西洞庭腹地的湖南常德汉寿县曾经是中国黑杨之乡,铺天盖地的杨树在给当地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西洞庭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由于种植杨树造成良田碱化、板结,荒草丛生;加之高额的复垦费用等,更让一部分农民不想种田。如今的汉寿,恢复生态与田地困难重重。
  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两难抉择中,汉寿毅然选择了后者。为了加强西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恢复不断退化的湿地,从2013年10月开始,湖南省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开始大刀阔斧清除保护区内的外来入侵物种——杨树。

  湖区变森林 湿地生态遭严重破坏

  今年1月8日,汉寿大南湖乡田地里竖着寥寥几棵蔫了的杨树,地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树洞,大部分碗口粗,树洞周围的地表被烧成黑色。

  采访当天下雨,记者站在田边,担心无处下脚。当地农民方大伯说:“没事,只管踩。”果然,土质硬邦邦的,踩上去就像踩到水泥地。

  记者跟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走上湖中滩涂。滩涂上种过杨树的沙壤土地,踩起来也硬硬的。“更让人担心的是,土的营养流失后,候鸟吃什么。”一名工作人员说。

  进大南湖乡时,路口路牌上写着:种树贻害无穷。乡政府办公楼里,工作人员戴向东说:“当初种杨是个错误,现在别说没有经济效益,恢复起来更是困难重重。10年前,这里可是汉寿最肥的土地之一。”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出具了一份调查,保护区内河湖洲滩杨树栽种植面积为6.255万亩,其中核心区4.155万亩。他们认为杨树长在这儿,会破坏当地生态。“它们长错了地方”。一名工作人员说,以前这里不像湖,倒像森林。“湖区出没的应该是水鸟,但这里有了杨树林后,倒是来了不少麻雀这样的林鸟。“植树造林是好事,能改善空气,储备水源,但种在湖区滩涂上,就要另当别论了。”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工作人员李赋介绍说,水鸟特别是候鸟,降落时有一个滑翔过程,而杨树挡住其滑翔的空间,让它找不到降落处,加之从地上觅食的视线被遮挡,就会另觅去处。另外栽种杨树的地方湿地斑块板结,鱼类产卵场所丧失。由于杨树喜阴湿,长大后遮挡了阳光,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树下方很少生长其它植物,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单一,鸟类找不到食物。

  李赋认为,杨树是影响候鸟来洞庭湖栖息的主要因素。据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邓学建研究,在洞庭湖栽种杨树的区域,鸟类数量呈下降趋势。 
 核心区内不允许再种杨树

  目前,汉寿境内长在“不该长的地方”的杨树,仍未清理干净。在环保人士看来,时间拖得越久,对生态破坏越大。

  杨树是一种经济型树木,生长期短,是造纸企业的主要原料。当初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杨树种植开始由垸内转向垸外,从沿岸向洞庭湖深处扩张,大量的洲滩荒地被承包出去种植杨树,甚至连保护区的核心区也难免。

  据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回忆,汉寿县对杨树的态度可分为3个阶段:

  2001年~2005年是第一阶段。此间粮价低迷,杨树市场发展,政府大力提倡种树,社会种树热情高;2005年~2011年是第二阶段,此间粮价回升,社会环保意识增强,杨树价格平稳,政府不再提倡种树,但也不保护,社会种树热情略低;2011年之后是第三阶段,此间杨树不再是“香饽饽”,汉寿出台保护湿地的两个通告一个办法,努力恢复生态。

  根据2013年发布的《湖南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报汉寿县林业局批准,计划清除保护区内游巡塘、中尾洲、柳林嘴、淤洲、汤湖等地杨树林总面积2.3417万亩。

  据省林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汤玉喜回忆,“2005年就清理过一次了,当时主要是集中在常德汉寿区域,这里的杨树林曾经有一个公司承包,现在公司也垮了,偷盗非常严重。”据汤玉喜介绍,湖区种杨树的历史已经有二三十年了,现在洞庭湖区有几百万亩杨树,不可能在短期内把洞庭湖区的杨树都砍掉,但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的杨树肯定是要清理干净的。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清理杨树行动是从2013年10月开始的,目的在于为今后迁徙候鸟、野生鱼类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觅食场所,使湖洲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保护。

  在离西洞庭湿地保护区管理局10公里的湖洲上,随着轰鸣的油锯声,一棵棵粗大的杨树应声倒下。伐木工人20秒钟就可将一棵10年的大杨树放倒,断枝剪材运出湖州。杨树树干被砍伐成两米左右树段堆在岸边,码起几米高。

  记者在一块面积颇大的滩涂“登陆”上岸,岸上的土地被挖成一道道沟渠。沟渠旁的土垄上到处是被砍伐后的杨树树兜。放眼望去,方圆数公里都是如此。

  管理局工作人员说,今年的树已砍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明年接着砍。

  管理局认为:西洞庭湖湿地湖洲杨树栽种植面积应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根据调查,保护区现有湖洲总面积22.772万亩,考虑合理开发利用和湿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保护区内杨树林控制在3.5万亩左右最为适宜。力争5年内能清除核心区内杨树林4万亩左右,推沟平埂,逐步恢复退化湿地。 

恢复原有湿地 仍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彭平波认为,过去官方和民间都没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这次汉寿县对杨树的清除和反思,是湿地保护意识增强的结果。汉寿制定了洞庭湖管理条例,“一切要按条例来办事”,彭平波认为这是洞庭湖区其它县市没有的。

  西洞庭湖保护区范围内清除的杨树,主要位于核心区内,也包括缓冲区和实验区的一部分杨树,但只包括原汉寿县湖洲管理局辖内,现天马公司所属洲滩芦苇场上种的杨树。更多属于乡镇、水利部门等管辖范围内的杨树,他们则“没有办法”。尽管如此,西洞庭湖清除杨树的行动,在整个洞庭湖已属难能可贵。

  树砍掉后,彭平波们的工作还没完。他们需要恢复原有湿地环境,这将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光挖掉那些杨树根都需要费大力气,还要将沟垄耙平。由于原有湿地环境被改变,地面板结,湿地破碎化,要恢复以前的样子,谈何容易?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汤玉喜研究了多年洞庭湖杨树生态,他坦言洞庭湖其主体生态功能应该是湖区生态,而不能是农田生态或林区生态,无论是种农作物还是种林木,都不能破坏洞庭湖的湿地生态环境,不能影响防洪蓄水,否则就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不要去动它,树砍完了,湖区就慢慢开始生长水草,湿地环境就慢慢恢复了。”汤玉喜认为。

  砍了杨树林后,生态究竟会如何“复苏”?汤玉喜坦言,可预见的是,还原候鸟迁徙路线和栖息环境。把生态效益摆在经济效益的前面,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如今洞庭湖区开始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亟待走出窘境,实现绿色赶超。政府要支持好湖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就要把生态效应摆在第一位,增加湖区的绿色考核比重;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大生态补偿和建设投入。在湖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具体支持政策,同时建立健全对湿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充分吸取“杨树经济”的经验教训,正真打好绿色经济牌。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

新疆麦盖提:沙漠王国书写绿色篇章

新疆麦盖提:沙漠王国书写绿色篇章

大漠落日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报道(吴秋华):在世界七大沙漠之一、我国最大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