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的郝堂村每天接待游客七八千人。作为农业部启动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首批试点乡村,郝堂村秉承千百年来自然散落的村落布局,从石砌矮墙、草搭长亭,到整齐的柴扉、精心修葺的土坯房,郝堂村民悠然地进行着的庭院改造,使美丽的田园风光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蓝天白云、漫山花海、无边麦浪、素雅别墅、整洁街道……
在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季节,记者行走中原大地,寻访美丽乡村。从山区“桃花源”到繁华新社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11个乡村可谓各有魅力,特色独具。赞叹之余,也能更深刻感受到,中原千百年来自然散落的农村,正经历着传统肌理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
良好生态是基
不搞大拆大建,不一味用新代替旧,在中原,“画家画出来的村庄”不止一个信阳市平桥区的郝堂村。
在“千年花乡”安阳市龙安区龙泉镇,家家户户的空闲地花果竞秀,怀揣着省级生态产业集聚区的梦想,全镇一半以上的人都在从事着“拈花惹草”的绿色产业。龙泉的美,就在姹紫嫣红的花,或深或浅的绿。
在幽静似“桃源”的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砍掉污染企业,常年坚持每人每年种植150棵树,硬是把遭遇“环境危机”的荒坡秃岭,“修复”成国家级景区,村子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民权的美,就在人与自然相融共生,和谐发展。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资环所研究员刘春增坦言,创建美丽乡村,应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生态资源价值给农民创造财富。
人居改善是本
若说良好生态、隽秀风光是村庄的“外在美”,那么,人居环境改善则是村庄的“内在美”。而且,更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穿行在滑县留固镇温庄村的“大街小巷”,别说门口随手倒垃圾,整个村子干净得甚至连张碎纸片也难见,农村家庭脏、乱、差在这里已成为“老皇历”。
绿树村边合,满庭花簇簇。如今,大刀阔斧地关闭了几家污染严重的皮革厂后,邓州市穰东镇穰西社区民熙物阜,“生态的腿”终于跟上了“经济的腿”。
坐落在大别山金刚台地质公园核心区的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大力拆除废圈舍、废厕所、废墙墟,治理柴草堆、土堆、粪堆、垃圾堆,这枚山中“璞玉”越发秀美可人。
鉴于此,河南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处长刘光生这样阐释“美丽乡村”:是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具有更新、更高、更丰富的内涵,不仅对村庄建设、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农村的人居环境、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培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苗长虹提醒,要积极倡导可持续的生产与生活模式,形成全社会重视乡村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乡村环境的社会氛围,才能避免出现“寂静的春天”,真正迎来美丽乡村的美好生活!
文明提升是魂
牡丹画、牡丹燕菜、孟津县平乐
行走中原大地寻访美丽乡村镇平乐村人用他们的勤劳和聪明,把牡丹文化发扬光大;依山傍水、紧邻范园的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要把“范仲淹”文化做大做强……
夕阳西下,在小村里采访结束,记者买来西瓜解渴。付过钱,见卖瓜人仍眼不打转地盯着我们,十分诧异。卖瓜人连忙解释:“你们慢慢吃,这附近没垃圾箱,俺等着收你们吃过的瓜皮。”
讲文明,讲卫生,没想到会在村庄被瓜农监督。记者一行人感到很欣慰。
美丽乡村,最美在人。如今,享受着“屋外美如画、屋内现代化”的农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更有着自觉的传承和发扬,他们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地转变,文明素养在快速提升。
对此,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处长刘云也表示,建设美丽乡村,需挖掘传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实现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
11个美丽乡村,有11种发展路径。正如一位乡村干部所言,美丽乡村建设像茶,有甘有涩,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把最好的茶性冲泡出来。
但无论是生态扬名,产业立村,还是文化传承,抑或是其他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美好生活。(记者 杜君 杜君 卢松)
(责任编辑:admin)